漫步街头,我们时常可以遇见一些街头乞丐在公共场所表演着自己的艺术特长,比如书法。
 

  他们借此不仅可以获得来往行人给予的酬劳,也为城市空间提供了一抹美丽的点缀。

  然而,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有的街头乞丐的字可以写得很漂亮,却难以成为书法家呢?

  可以想象,他们为了练就有魅力的书法,也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最终,是什么阻碍了他们成为书法家呢?

  

  01书法的时代背景

  众所周知,书法艺术为我国古代文人所重视,这种重视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深刻的时代社会背景。

  最直接的原因是,科举制度使得书法成为选拔官吏的考核标准之一。

  对于渴望读书入仕的学子而言,除了精通儒家经典著作,能够交出高质量的考场文章之外,练习书法也是不可忽视的基本功。

  毕竟,书法能够于无声处展示他们的个人修养和受教育程度,关系其社会阶层的跃升。

  由于这种时代背景,书法便不仅仅停留于个体层面,更带有整个时代的气韵。例如,我们对书法的一个普遍共识是:“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唐人尚法”,指的是书法在唐代遵循基本的楷书法则。在那一时期,以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等人的楷书为代表的楷书笔法已完全形成。

  唐人的书法笔力强健,姿态舒展,显示出唐代国力昌盛及生活富足的社会现状,表现出书写者意气勃发,渴望书法传之永久的抱负。

  及至宋代,国力衰败,社会风气趋于清淡内敛。

  加之佛教禅宗的盛行、理学的兴起,使文人士大夫倾向于探求自身的内心世界。

  因此,宋代的书法家更崇尚表达个人内心的“意”,使得“表意”成为风尚。

  

  不只唐宋,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书法在不同时代中都渗透多元而深厚的人文思想,彰显着各有魅力的岁月底色。

  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时代的印记与侧写。

  对比之下,在当今社会中书法的发展态势已经式微。

  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使得需要人们提笔写字的场合越来越少。

  并且,在计算机提供的成百上千个艺术字体面前,在键盘打字乃至语音输入的便捷面前,投入大量时间练习书法,似乎成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