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在沈阳,一个普通人的家里,都会有定时摇头和摇头的歌声。
 

当时,在20世纪60年代,那个练习唱歌的小女孩叫董文华

董文华1962年出生在沈阳。

当时东北人几乎都是工人。

董家族也不例外。董文华的父母都是工人,她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一家六口挤在平房里,过着底层群众的生活。

董文华的妹妹董邱爽小时候非常喜欢唱歌。

妹妹长大后,经常带着妹妹一起去练歌或者演青春歌曲。

姐姐长大后没有继续在唱歌方面发展,而是去了工厂。

音乐爱好的指挥棒交给了我的妹妹董文华

可能是礼物,也可能是小时候经常和姐姐去少年宫唱歌。

董文华长大后,她对唱歌的兴趣也与日俱增。

为了练习唱歌,董文华在前一天晚上告诉了他的父母,并要求他们在早上五点钟叫醒自己。

第二天,当她的父亲叫醒她时,她去她家附近的公园练习她的声音。

有时她早上在家练习,董文华害怕打扰她的邻居。

爬进家里腌制咸菜的大桶里练习。

所以,每天早上,姐姐的声音几乎是全家人准时的“闹钟”。

当董邱爽看到她姐姐如此喜欢唱歌时,她暗暗下定决心要帮助她。

只要有机会,她就会到处给姐姐找音乐老师,希望在这方面多培养她。

这么多年过去了,董文华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经历,直言姐姐是她的音乐领袖。

1969年,7岁的董文华上了小学。

没有教室,学生们围着院子里的大树坐着,树上挂着黑板。

董文华,的同学舒锦彪,还记得,董文华小学时是班长兼文艺委员。

每天,你都能听到董文华唱歌和练习。

当她放学回家时,她会一边唱歌一边拿起背包去买菜。

父母和姐妹经常下班回家,他们的鸡被喂养。

炉子上有馒头或摊煎饼。

她仍然每天把书放在家里。

她能清楚地记得粮票、肉票、工资和日常开销。

在家懂事,在学校,董文华和同学们发起了一个向雷锋学习的互助小组

班上有两个残疾学生。每天上学放学都不方便。

董文华和班上的另外两个女孩每天背着他们上学和放学。

这是几年的事。

小学毕业后,董文华被沈阳重点中学四中,沈阳,录取

在中学,董文华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机会。

1977年冬,沈阳军区第39军到她所在的学校从业余宣传队招收文艺战士。

面对千载难逢的机会,15岁的董文华果断报名参加了考试。

在舞台上,她唱了一首《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有了这首歌,文

华顺利过关。和她一起考上的,还有同学朱晓红。

接下来两年多的时间,在宣传队里,她们做了两年多的室友。

从此,一个歌唱界的新星即将诞生。

1979年,业余宣传队解散,董文华又被招进了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

年轻的董文华正式穿上了军装。

初到团里的时候,领导把董文华当成歌剧演员来培养。

每天的训练,无论是台词还是体型都很严苛。

于是,董文华再次恢复了像小时候那样,开始了早起练功的生活。

不过在学校有老师看着,动作和声音稍微不过关,轻则挨批,重则戒尺就打下来了。

而在老师的眼中,她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学生。

董文华第一位声乐老师叫路梦兰。

路老师多年以后还记得,有的学生一首歌一个星期都学不会,

董文华一个晚上就能流畅地背下来。

很多学生要么是高干子弟,要么来自知识分子阶层的家庭,学习起来就不怎么用功和刻苦。

相比之下,来自普通家庭的董文华,正是靠着这份努力,才一步步在歌舞团里变优秀的。

学习之余,她对老师还很尊重。

每次吃饭,她总是先把一些菜放到老师的碗中。

正是这种刻苦和朴实,使得在学习期间,老师们个个都很喜欢她。

而就在此时,喜欢董文华的不仅有老师,还有团里青春萌动的男同学。

1980年,18岁的董文华第一次被表白。

向她表白的男生叫张楠,在团里唱男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