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放权松绑激发人才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新引进各类人才超过187万,孕育了鹏城实验室等3000多个创新载体、超1.8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人才之城。 为营造人才发展更加高效优质的良好环境,深圳坚持党管人才,较早成立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设立市区两级人才工作局,加强对全市人才工作的统筹;出台人才工作条例,以立法形式在全国首设深圳人才日;在寸土寸金的深圳湾畔建成全国首个人才公园,表达一座城市对人才的最高礼遇,展现尊才、爱才、敬才的城市温度;首创人才星光柱,树立追求科学家的价值导向,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 深圳向用人主体放权,让人才成为最重要、最活跃、最具效力的市场要素。首先,搞活用人机制,创新高校、科研机构等编制管理方式,不定行政级别、不核编制,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社会化用人;赋予其机构设置、人才评聘、定岗定薪等方面高度自主权,校长、院长海外引才可以当场拍板。其次,推行简政放权,清理规范人才招聘、评价、流动、成果转化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全市取消、转移、下放129项与人才相关的市级行政职权。此外,深圳将职称评审权交给企业,在重点企业开展职称自主评价试点。 为探索更多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有效举措,深圳遵循科研活动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人才管理做“减法”、人才支持做“加法”。放宽科研管理限制,让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上少耗费精力,科技项目材料全面精简,实行“无纸化申报”。让科研经费主要花在人才上,对劳务费占比不设上限,绩效支出占比可达50%;率先试点“包干制”,经费自主使用实现最大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立法确定市级科技资金投入基础研究不低于30%。 深圳还先行先试,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勇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无人区”。深圳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政策红利,在前海探索港澳居民工作免办就业证,实施了24年的台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许可制度实现突破;通过合伙联营、项目试点、执业备案等特殊机制安排,实现香港税务师、注册建筑师等12类专业人士,仅需执业登记或备案就可直接执业。 与此同时,深圳以中央授权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破除国际人才流动壁垒,解决人才出入境、停居留、工作生活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经济日报记者 杨阳腾)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