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可随着现在越来越多人观念的改变,大家会发现这一句话可能还能有其他的解读,那就是孩子对父母的选择。
 

  在上面的俗语中,很多人认为这种情况往往是出于无法选择的状态下,而安于现状。所谓的儿不嫌母丑准确来说是一种抽象的意义,这种“丑”在一定意义上,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样貌丑,而是贫困。

  虽然我国现如今脱贫方面的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但并不意味着每家每户都到达了同等的水平。经济方面的落差还是存在的。那么面对现在的贫富差距,不仅成年人有所抱怨,可能孩子的感受更为深刻。在现在的社会中有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关注,这时候就有人开始就孩子是否对现在的家庭满不满意作出调查。

  很显然,结果是许多孩子对于现在的家庭并不能达到满意的状态,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所给的生活并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甚至在一些提出是选择有钱的家庭,还是没钱但和和美美的家庭时,多数孩子选择了有钱家庭这个选项。

  那为什么会有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时候绝对会有很多人跳出来认为现在的小孩子物质化,是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个物质化的表现,毕竟所有家长都一样,期待孩子能有更好的未来一样,孩子也渴望着家长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好的生活。但贫富差距大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生活质量以及能提供的教育水平怎么样。这种情况国内许多年轻人都深有感触,越发达的地区拥有的教育资源绝对会比二三线城市要更好。

  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都强调着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很多人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有优秀的教育资源、优渥的生活水平。这些让大城市的孩子不用担心日常的生活消费需要,他们只需要关心自己的学习,以及课余生活就行。

  但在我国很多偏远地区的孩子中,他们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学习那么简单,就像许多家长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一个可能是初中生也可能是小学生,早早的就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

  而看到这类新闻往往许多家长,在向自己的孩子苦口婆心地以此为例的时候,却忽略了新闻中的孩子是否真的想要这样的生活。可能在这些孩子的想法中,从没有考虑过自己,如果不读书还做什么?无论是做农活还是嫁人生子都相当于把自己困在了这一方天地中,想要走出这四方的天地,能通过读书,让自己走得更远,所以摆脱现在的生活成了这些孩子学习的所有动力。

  他们也许渴望着拥有更多的娃娃,穿上好看的衣服,上着自己喜欢的兴趣班,在休息时间看一场电影。虽然这对那些赢在起跑线的孩子来说可以说是假期的日常,但是对于这些孩子,他们却需要用尽全身的力气才能勉强触碰到,所以面对这样的差距有多少孩子不心生向往,并且想要摆脱现在的生活。

  想必很多人都看过《变形计》,里面将城市的叛逆少年放到农村体验生活,将农村的乖孩子接到城市感受不一样的世界。人们在关注着叛逆少年在农村的一步一步的改变,却遗忘了那些从小地方走到大城市的孩子心里在想些什么?

  他们可能在想原来生活可以如此舒适,原来上课可以这么有趣,原来课程可以这么丰富等等。而他们现在看到的世界,是他们从来没接触过的,在城市中度过的时光,可以说是颠覆了他们之前的想象和认知。

  而这些孩子刚刚开始适应的城市生活后,又回到了自己家中。面对贫困的事实,心中所产生的落差感是多么的窒息。可这样的场景,在现在世界中比比皆是,也许存在着许多夸张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所谓的有钱和贫困带给孩子的感受是不同的。

  孩子也想体验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教育环境,但现在条件都不允许让他们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这样的生活足够了”“只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就可以了”,可俗话说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强烈的落差依旧会让许多孩子去在意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并且更多的孩子内心会产生自卑感,强烈的自卑是所有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他们往往更为敏感,更在意外人的看法,所以自然而然地会将一些事情怪罪于父母的身上。可是很多父母并没有察觉到孩子这方面的心理需求,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对物质的需求,甚至是过高的攀比心理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