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一个企业,先要了解它的创始人。创始人的做事风格,便是这个企业的风格。而陆杭民的创业故事,是艾文凯迪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无数创业者奋斗故事的缩影。
 

 

2001年,初出茅庐的陆杭民来到了他二姐的灯饰店里帮忙。

初来乍到,陆杭民从最琐碎的煮饭做菜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如何卖灯。

到了第二个月,店里的仓库负责人离职了,他调到了仓库,负责仓库管理。一到仓库,他就发现这里脏、乱、杂,前期的仓库负责人为了省事,每次来了新货都往老货上堆,导致底下的老货一直压着,出的永远是新货。这样,时间一长,老货如出现质量问题就成了死货。

于是,他把仓库好好整理了一遍,分门别类摆放,每样老货都翻上来,先进先出,确保生产日期在前面的商品先销售。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据说让店里至少减少了30万的损失。

没多久,二姐和店里的导购要到古镇进货,让他帮忙看店,原本只是想让他开个门、守个店,不掉东西就可以了。而他却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能力和沟通能力,在看店的3、4天时间里,销售出了超过店面导购员一个月的销量。

当时,嘉兴新开的一个灯具市场正在招商,且前期免租金,这对于当时资金不足的陆杭民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于是,心怀梦想的他带着身上仅有的2万元,东拼西凑另外借了6万元,共8万元,在嘉兴租下了门店,开始经营他的第一间灯饰店——帝华灯饰。

陆杭民的灯饰店虽然不大,但他很快琢磨出了自己的经营方式,利用大品牌、高品质的产品吸引高端客户,薄利多销,实现产品快速流转。

在那个买灯基本靠盲选,装上能亮就行的年代,陆杭民已经开始给人上门做灯光设计搭配,尽可能让灯的装饰美观度与舒适度达到最佳效果。

很快,由于产品好、价格低、服务专业,店里的客户渐渐多了起来,而他也稳扎稳打地一点点扩大店面。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陆杭民在嘉兴的店铺从最早的30平方扩大至了300平方,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话:“买灯到帝华",可见在那个信息还不发达的年代,陆杭民经营的帝华灯饰口碑影响力是多么的大。

2002年底,在嘉兴赚到了第一桶金后,陆杭民不甘于现状,他认为作为省会城市的家乡杭州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于是决定杀回杭州。

回到杭州,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店面。在这个过程中,陆杭民的一系列举动引起了当地市场的关注。

当时,由于灯饰生意比较好做,因此店铺转让费一般都会比较高。陆杭民看中了一间临街店铺,按当时的市场价转让费要35万,然而,陆杭民却惊人地说出:“好,我出两倍转让费,店铺一周之内转让给我”。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市场,居然有人愿意白白多给别人几十万,甚至有人认为他“疯了”。

很快,陆杭民就把店铺接了过来,在装修期间,他天天在市场转悠,一是观察客户从哪里来,二是看市场在销售哪些类型的产品。等到店铺装修差不多了,他对店铺的经营定位,基本上也心中有数了。

由于经过前期大量的市场调研,店铺开业后,生意就十分的火爆,经常忙到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开业不到半年时间,陆杭民又做了一件轰动市场的事情——前一天还是开着小货车送货的他,隔天就换上了进口宝马520上班了。在那个豪车还是很少的年代,人们都以为他中了500万。殊不知,这些收获的背后,都是陆杭民用心经营的成果。

就这样,对商业有着敏锐嗅觉、对经营有着独特见解的他,在杭州从2002年100多方的小店,做到2008年拥有总面积超8000方的超级大户,从简简单单的挂样卖货,到创造出家居情景体验式消费模式,每一次的变化,他都带着开创精神,不断地追求创新与发展。

从店铺装修到店面管理,陆杭民打造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经营体系。这不仅在当地,甚至在整个灯饰行业,都树立了一定的知名度。

店里每天吸引过来的不仅仅是周边的零售客户,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他们不远千里前来观摩学习。据一位曾经在他店里的安装师傅说,那段时间他们每天都有十几辆货车负责配送安装,可以想象当时生意是多么的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