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的邓爽在父母的安排下,加入了相亲大军。23岁大学毕业,邓爽就离开老家吉林省长春市成为一名“北漂”,在北京闯荡9年,月薪从最初的四千元涨到如今的两万元,扣除房租、水电、交通等生活成本,可以说是所剩无几,高不成低不就。

 

如果没有家里支持,想在北京买房是天方夜谭。事业也到了瓶颈期,年龄一年大似一年,作为大龄剩女,她还要面临一个重大危机——父母年老多病。

前年冬天,父亲突发脑溢血,邓爽回家照顾了半个月,她忽然发现,母亲的头发白了许多。自己在外多年,父母总是说,家里一切安好。去年疫情,邓爽所在的小区封闭了一个多月,十分惦念在老家的父母。

“北京再好,终究扎不下根,不如回家吧。”几年前,如果父母说这样的话,邓爽一定心生不快。然而,当去年父母再次说起此事时,邓爽沉默了。经过好一段时间的挣扎,作为独生女的邓爽决定离开北京,回到长春老家,陪在父母身边。

在北京积累了9年的工作经验,又恰逢东北地区引进人才的政策,邓爽很快就找到了工作,薪资水平在当地也算是中上等。没有了房租的压力,还可以守在父母身边,免去了父母空巢老人的身份,现在的邓爽就等着遇到一个可以结婚的对象,与家人在一起,安稳地生活。

人才回流“心”吸引

01

“去南方就业”“南方工资高”“南方气候好”……这些都是东北人外出工作最质朴的理由。长久以来,东北人才流失已成为限制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近几年,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80后选择回流。这其中有一个很少被提及的原因。由于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绝大多数80后属于独生子。到今年为止,80后的年龄段在32-41岁,而他们的父母多数已过60岁。这部分父母大多退休在家,而且在健康方面多少会有一些不适。这就给在外地工作的80后子女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一方面,一线城市人才济济,在外打拼实属不易。那些动辄年薪百万、别墅豪车的楷模,只属于极少部分成功人士,多数人也只是平凡的打工者。

另一方面,留守在东北老家的父母无人照顾,在精神上和身体上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种种现实,让许多外出工作的东北年轻人选择回流。

与此同时,东北地区接连出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市人口落户、优化营商环境和人居环境等政策、举措,促进人口回流,促进东北振兴。

2020年4月,沈阳新出台取消人才落户限制、七类人员“零门槛”落户的新政策。根据最新政策,只要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就业人员、取得国家认可的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人员、技工学校和职业院校的在校生或毕业生等七类人员,均可“零门槛”落户。

“户籍新政策的实行,让像我一样的外乡人可以便捷扎根落户。”在沈阳市就业的外乡人刘女士说。

在推进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东北各地政府为破解人口和人才外流问题,创新性出台各类措施,向海内外人才伸出橄榄枝,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沈阳市户籍人口为756.4万人,比上年增加10.4万人,人口正增长态势得以巩固。

“吸引硕士和博士400余人,其中省外引进200多人”——这是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吸引人才的一张成绩单。哈尔滨新区推出产业政策“黄金30条”等措施,去年以来吸引高层次人才超过11000人,2000多名黑龙江籍人才回流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