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识字几乎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常看到称赞老师的话,自古更有名师出高徒的美誉,但是在孩子的教育路上,众人皆是老师,尤其是家长。围绕着孩子的教育,家长重视孩子的未来以求得光宗耀祖,老师重视孩子的成绩以求得教学战绩,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那么,对孩子的教育,是家庭教育重要些?还是学校教育重要些呢?
今日重大热议去哪儿拿去花取现秒到,携程拿去花额度提现有哪些方法?

  不同角度,家长的教育和老师的教育作用各不相同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家庭教育是辅助,学校教育是前线。孩子的很多基础文化知识需要从学校的老师、书本或者同学交流获得,这是根基。家庭教育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可以拓宽孩子的兴趣爱好,作为知识的补充,而且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巩固孩子的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督促孩子的复习和预习。一个是打根基,一个是做建设,两者孰重孰轻,很明显。

家庭教育的重点是陪伴

  但是从育人的角度来说,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因为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基本上都有家长陪伴,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对孩子人品和修养有着最根本的影响。孩子在学校的时间通常是学习和活动,老师在教书的时候,只能顺带教育孩子的为人处世,但是起不到根本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经常出现孩子一回家,原形就出来了,在学校听话乖巧,在家里没大没小。

三尺讲台的责任

  作为学校的老师,在当今社会舆论和媒体曝光压力下,对孩子的教育处于拘谨和明哲保身原则上,大部分老师不会对孩子的成长做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而孩子的交流往往来自同学以及社交软件、新闻媒体等,所以会出现小学生跟风买东西,跟风穿着,跟风说流行语,跟风玩游戏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家庭教育是根本,学校教育是辅助,也是拓宽孩子在父母为人处世外的见识的地方。孰重孰轻,一样很清楚。

  两者博弈,出发点是好的

  孩子的成长其实是是离不开教书和育人的,因此相辅相成是微妙的关系,也是一个孩子完美人格养成的基础。如果说做事先要会做人,那么育人就很重要。这就是懂事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会提升更快,懂事的孩子更受老师和众人的喜欢。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人生学习阶段的轨迹中,更显得重要一些,试想下,一个孩子学习能力特别好,学校教学方面达标了,但是孩子人品不及格,从长远来看,孩子走上歧途,甚至利用高智商来犯罪的几率就会很大。

误入歧途的孩子

  对于这个问题的总结,很多人都知道家庭教育对孩子情商的重要性,而学校教育对孩子智商起着关键作用。如果父母等长辈对孩子课余时间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以交流沟通为主,孩子的情商和思想会更灵活,越容易懂事,而懂事的孩子越容易理解责任感,越容易知道读书的意义,是为自己,为将来,而不是为了别人。

同学之间的影响

  生活中,父母等长辈尽量不要以粗鲁的原始方式去教育孩子,尽量以沟通和以身作则的角度去教育孩子。当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时,不急着批评,可以尝试采用反问(例如我感觉你今天的状态不是很好,能不能陪我一起出去超市逛逛?如果孩子答应了,说明状态有问题,不想学习了,可以在接下来活动中慢慢和孩子无意中聊到这个话题,让孩子主动或者愿意说出遇到的烦恼),也可以尝试和孩子坐在一起聊天或者打比喻,让孩子在轻松氛围下说出问题。针对问题,家长和孩子再一起想办法解决(最好和孩子一起想,让孩子参与其中),当然大人也要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烦恼和想法,让孩子真正参与家庭讨论,习惯和家长沟通。

家长需要以身作则

  学校方面,要看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影响,似乎作为家长,把家庭教育角色做好来,才有资格去探讨学校的教育。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学习不好,爱玩游戏,或者其他不良习惯的时候,只会一味指责老师和同学,而没有考虑孩子的习惯养成,自己是否出力,是否做好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三尺讲台形象代表的老师,承受了太多莫名的责备。

家长和老师互相责备

  有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孩子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总是从孩子和老师的身上找问题,认为是老师教得不好,是否要换班级,甚至更换学校。有的认为是孩子自身的问题,是否需要报辅导班,是否需要补习。但是家长是否检讨过自己的问题呢?在老师的角度来看,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有的认为是家庭方面没有督促孩子的学习,因此经常叫父母来谈话,有的认为是孩子能力不足,因此建议父母给孩子找补习班。有多少老师会认为是自己的教学方式不足,而不遗余力地用心教学呢?

  教孩子学习,更要教孩子做人

  围绕教育,离不开学习成绩。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家长和老师的互相猜测,互相博弈,虽然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都是单方面的,却没有抓住孩子学习不好的本质问题。我们深入分析可以了解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可能来自自身问题,可能来自周围客观因素,针对自身问题分为先天头脑不灵活,但是古人说过,勤能补拙,后天通过努力可以改善,但如果是以厌恶学习或者错误的学习方法对待,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帮助其纠正。至于客观问题,包括同学的打扰、身体不适、考题偏难等,不是造成学习问题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