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找不到了,想套现有什么办法新闻播报财通
在毕业生们的众多人生之路中,“成为大学老师”肯定是金光闪闪的一条。 为此,许多学生选择硕士博士一路读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敲敲就业的大门。 然而,选择走上这条路,到底需要面对哪些问题,会付出什么样的心血,又将收获怎样的果实呢? 👉01 选择申/考博,你为此要付出什么? 海外博士的主流方式是申请制,通俗来说就是我们需要去套磁,导师将根据申请者的经历来确定是否录取他;而国内的博士录取也逐渐开始推行申请制,这也就意味着博士的录取很大程度上参考的是一种非考试成绩的“软实力”,录取标准就会相对灵活一些。 参考一下国内外博士项目的申请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学校希望通过这些材料了解学生的本硕成绩、语言水平、导师评价(主要以推荐信的形式呈现)等信息,其中学校最关注的,还是学生的学术成果、研究兴趣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美国攻读社会学博士的 Lola 告诉我:博士申请比硕士明显更加关注申请者的研究经历,虽然美国的部分项目对申请者发文章的要求并不算高,但最起码要有 2 段左右足够扎实的研究经历才能比较有优势。 申请制并不比考试制更容易,除了为各种研究经历而焦头烂额,推荐信也是件麻烦事,尤其是海外博士项目的申请,非常注重推荐信这样材料。Lola 还告诉我们,有国外导师的推荐信,对海外博士申请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许多同学会选择到海外读 master 项目作为跳板。 国内部分博士项目还在沿用的考试制,它的规则相对就比较简单了,只要能报上名基本都可以参加考试,只要每场考试之间不冲突,也可以报考很多个学校,考试内容大多是英语+专业课,按照最终成绩来决定是否进入复试,这一点对本硕期间研究经历不太突出的同学比较有利,不过最终复试中如何看待学生的研究经历还要看不同院校的倾向了。 总之,无论你是想选择考,还是选择申请,是留在国内还是海外,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走上这条路之后面临的压力也很大。如果你还在比较低年级的阶段,其实可以多去尝试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再来考虑是不是要走上学术之路这个问题。 如何去体验科研生活呢?其实本科期间就可以积极接触老师们手上的项目,面对面地去了解科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确定自己真的对它感兴趣、可以走下去,再去选择你的学术之路吧。 👉02 博士生活,要注意些什么? 面对博士生活,心态的转变非常重要。 首先,博士期间学习的内容可能会变得更加专精而抽象,它是为更进一步的学术研究而服务的,毕竟留校做老师,“教”“研”两方面能力都很重要。在港中文攻读文化研究专业的博士学位的 Jane 说:“硕士期间很多课程是博采众长的,人类学、艺术史等等不同学科的课程都可以去听,而博士期间课程理论性更强,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等课程非常抽象。” 第二,博士生涯漫长,和“你教我学”式的本硕学习不同,从自身角度去选导师和选课题是件非常要紧的事情。一方面,如果找不到感兴趣的课题,短则三四年长则六七年的博士学习生活会非常的痛苦,撑不撑得过来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另一方面,没有好的、足够契合的导师,也就没有充满动力的研究生活,分分钟延毕警告这谁受得了。 第三,博士对于学院而言,和硕士及学士阶段的学生不同,要学会主动找到自己的研究优势,独立 hold 研究项目。Lola 说:“绝大多数博士项目都是有奖学金的,对于学院来说博士生更像是一个‘新员工’,你要更加了解这个系目前缺少什么样的新鲜血液,才能尽量找准自己的优势所在。” 此外,还有一些额外的工作,比如作为助教去接触和指导学生,如果有这样的机会,还是要积极参加,为未来进入高校做好铺垫。 👉03 海外读博待遇怎样?归国后有什么优势? 相信很多人读博,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进入高校工作,而且是进入核心的教研岗位。 那个就“进入高校当教授”这个目标来看,海外 or 国内读博,哪种方式更好呢? 虽然大多高校不会要求应聘者都必须是海外博士,但“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确实常常出现在招聘要求里,而且无论是招收还是评职称,都会一定程度上向具有海外经历的候选人倾斜。 不仅国内高校重视海外经历,选择海外读博,也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接触到海外的科研项目,更多学界大牛以及资源丰富的实验室,就这一点来说,海外读博还是有他的优势在的。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