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区划,本质上是对区域长时间尺度的地震危险性进行划分。国家地震区划则是根据地震危险性将国土划分成的不同区域,对不同的区域规定不同的抗震设防参数。 地震区划图是表达划分结果的技术图件
 

地震区划图编制主要是为了满足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需求,为工程抗震提供科学依据和基本要求。

国家地震区划图编制回顾

(一)

第一代地震区划图

李善邦于1957年完成了以最大影响烈度为指标的全国地震区划图,一代图的主要技术特色是首次系统研究了我国地震活动性特征和地震发生构造背景,提出地震构造类比和地震重复 地震危险性判定原则地震区划编图方法

(二)

第二代地震区划图

二代图于1977年编制完成,由国家建设部门地震部门以部门章程形式颁布实施,要求全国建设工程依据该地震区划图进行抗震设防。二代图颁布后,城市房屋建筑和重大建设项目全面进行了抗震设防,极大提升了国家地震灾害的防御能力

(三)

第三代地震区划图

三代图由国家建设部门和地震部门于1990年联合颁布,以此作为建设工程建设的依据,为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地震安全保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

第四代地震区划图

四代图的编图参数采用了抗震设计地震反应谱的两个重要参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特征周期),给出了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参数区划结果。

五代图及其主要技术特色

五代图贯彻党中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为建筑物抗倒塌提供科学依据为编制原则,防止地震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标准规定了常遇基本罕遇极罕遇四级地震作用,给出了建筑物规划选址、抗震设防和应急备灾的地震动参数,其主要技术特色如下:

(一)开展地震区划关键技术攻关

(二)提出地震动反应谱场地影响双参数调整

(三)提供确定四级地震作用的技术与方法

(四)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抗震设防需求

(五)提供适应时代发展的公共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