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伟/文 “坐上那动车去台湾,就在那2035年。去看看那外婆澎湖湾,还有那脚印两对半。”

最近一段时间,一首轻松、欢快的歌曲在大陆的网络上广为传播,歌曲的名字就叫《2035去台湾》。

类似的歌曲并不是第一次在大陆的网络上出现,但是这一次的这首歌,更加现实、更有操作性、更接地气。

首先是时间。歌曲名字是《2035去台湾》,这和国家的规划是相吻合的。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这个《纲要》里,在京津冀-粤港澳这一个主轴中,规划了一条支线。这条支线从阜阳经黄山、福州,然后到达台北。《纲要》明确提到,这一线路的时间节点是2021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大概正是因为这个纲要提到的时间节点,大陆网友把坐车去台湾的时间,也定在了2035年。

其次是车速。台湾海峡风高浪急、海况复杂,现在大陆民众已经习惯的、时速超过300公里的高铁,恐怕是不现实,速度慢一些更稳妥。于是,这首歌的作者在歌词的第一句就说明了,要坐“动车”去台湾。动车的车速200公里左右,虽然比高铁慢,但是跨越台湾海峡,也是很快的,一顿饭的功夫而已。

以上两点说明,虽然两岸关系波谲云诡,但是大陆民众对于统一,是越来越自信了,能在歌曲创作上呼应国家规划,也是很用心了。

无独有偶,在11月24日的国台办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到了两岸交通的问题,发言人朱凤莲介绍说,大陆方面正在规划和推动两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工作。福建省有关方面已经完成与金门、马祖通桥的初步技术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已规划福州至台北支线建设,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已实现全部贯通。两岸之间早日建成更加便捷、通畅的交通网络,将为两岸同胞提供更好的交通运输资源和服务,造福两岸同胞。

朱凤莲提到的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是两岸交通的关键。

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就是福建的平潭岛,距离是68海里(126公里)。现在的平潭岛上,就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着“祖国大陆—台湾岛 最近距离68海里”两行大字,是网红打卡地。

因为距离台湾最近,所以平潭岛理所当然地成为两岸交通的桥头堡。

非常凑巧的是,在平潭岛与福州市之间,也有一个海峡,叫海坛海峡。海坛海峡是小海峡,台湾海峡是大海峡。海坛海峡形似喇叭口。如同陆地上有穿堂风,这个海峡因为这个特殊的形状,导致大风不断,全年6级以上大风超过310天。在国际上,海坛海峡与百慕大三角、好望角并称为世界三大风口海域。在这个小的海坛海峡修建公铁两用大桥,既是两岸交通的组成部分,也是为将来在大的台湾海峡修建跨海大桥进行技术验证和技术储备。

从2013年11月13日开工,经过8年的建设,2020年10月1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公路段通车试运营,12月26日,铁路段通车运营。这座大桥,总投资147亿人民币,上层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下层为双线铁路,设计时速200公里。

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的建成,对于两岸交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桥梁建设者能在海况这么复杂、常年大风的海坛海峡建设大桥,也一定能跨越台湾海峡,将公路和铁路延伸到台湾岛。

其中有两项技术成就特别值得一提。

其一是跨度达532米的元洪航道桥,这个跨度打破了世界最大跨海峡公铁两用斜拉桥的记录。要知道,台湾海峡是繁忙的国际航道,往返船舶众多。而532米跨度,可以让全球最大的船舶从容经过。

其二是“大桥海鸥号”起重船。这艘起重船历时3年、耗资3.4亿打造,可以将重达3400吨的钢桁梁吊起、架设到桥墩上。这相当于将解放军海军的一艘051型导弹驱逐舰轻松抓起,真是“臂力”惊人。

从平潭到台湾的交通,还有一种说法,不修桥,而是修一条类似于英国法国之间的海底隧道。修建海底隧道,技术上也是可行的,但是在笔者看来,既然大陆修建了平潭公铁大桥,积累了这么多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建设跨越台湾海峡的大桥,似乎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如果将来有一天,跨越台湾海峡的大桥(或者隧道)建成了,它的功能应该和平潭海峡公铁大桥是一样的,公路时速100公里,铁路时速200公里。那样的话,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到大陆,开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坐火车40分钟就到了,两岸将成为一日生活圈,两岸的民众可以在海峡这边居住,到海峡那边上班。

这个美好的愿望,会在2035年实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