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隐藏京东白条怎么套现?(五分钟教你把白条的钱提现出来转出
近日,#对父母报喜不报忧正确吗#冲上热搜。一项微博投票显示,半数以上的网友选择对父母隐藏自己的负面情绪。
作者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也希望你能看到背后的心理动机,倾听内心的真实表达,让家庭关系得到滋养。 推荐给你,静夜思。 对父母报喜不报忧, 是懂事还是疏离?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ID:zqfxlgzs 作者:无限延伸的三角 01 天伦之旅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天伦之旅》,挺有意思的故事。 说的是一个叫弗兰克的男人,曾是个给电线涂保护层的工人。他和妻子养育出了四个优秀的孩子,老大艾米在广告界混得风生水起,老二罗伯特是乐团指挥,老三罗丝是个舞蹈家,还有最小的大卫是个画家。 在妻子去世八个月后,弗兰克感觉自己和孩子们的距离越来越远,于是不顾医生的劝告踏上拜访孩子的旅程。 这趟旅程下来,他发现了很多令人意外的事。 先是老大艾米的婚姻出现了问题,已经和丈夫分居三个月了; 老二罗伯特并不是什么指挥,只是乐团里的一个鼓手; 老三罗丝早已不再跳舞,她对自己的性取向有怀疑,而且还成了单亲妈妈; 而最小的大卫在墨西哥因为过量吸毒而死。 每个孩子都没有他所认为的那么幸福或成功。 一直以来,无论是妻子还是孩子,都对弗兰克报喜不报忧。 其实,在身边很多家庭,都有此类互动模式。 每一次打电话回家,我们会告诉父母的,一般都是升职加薪,婚姻幸福,孩子听话…… 而有些事情,却咬紧牙关不松口,比如: 在大城市努力了很多年,还只是公司一个小职员,最近还降薪了50%; 和老公越来越没话聊,他每天回家也越来越晚,你甚至有了离婚的打算; 还有孩子沉迷于手机,成绩一塌糊涂,老师连连家访让你头痛不已; ......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对父母只能报喜不报忧呢? 02 为什么对父母只能报喜不报忧? 有以下三个可能的解释: 一、严厉 当你内化的父母是“严厉”的,你可能会报喜不报忧。 在电影《天伦之旅》中,父亲弗兰克对他的孩子们寄予了厚望。比如,他和小儿子大卫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父亲:你长大后想做什么? 儿子:想做画匠,专心画画。 父亲:不要做画匠。画匠是在墙上画画的,会有小狗在墙上撒尿,要做就做艺术家,艺术家的画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那你想做什么? 儿子:艺术家。 父亲:没错,你会努力吗?你会成为我的骄傲吗? 儿子:我会努力的。 一个严格的父亲,“不允许孩子成为画匠只允许成为画家”,一个不愿让父亲失望的孩子。这样的配对,其实在很多家庭中可见。 “我要足够优秀,才能让父亲满意。” “30岁了还没结婚,是我人生最大的败笔,我让父母彻底失望了。” 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养育是比较严格的,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并且达不到有可能会有惩罚性体验时,那么,孩子出于恐惧会努力去达成他们的要求。 就如同一只不断朝着胡萝卜奔跑的兔子,“我要足够优秀,才能得到父母的爱” ,即有条件的爱。 他们建立自尊和自信的重要基础,是来自于父母的认同。 而内化一个“严厉”的内在父母,孩子本身的自尊体系可能是比较脆弱的,在现实中的麻烦和困境,也会激活他们“我不够好”的体验,并伴随着一定的羞耻感。 而这些羞耻感会让他们对父母绝口不提自己的糟心事。 在电影的后半段,弗兰克感受到孩子们越来越多的隐瞒。他终于在女儿罗丝前问出那个问题:为什么你们对妈妈无话不谈,却对我有所隐瞒呢? 女儿答:“你对我们要求太严格了,我觉得大卫感受最深,他不想让你失望。” 弗兰克很震惊,“我只是想要好好做一个父亲。” 着实令人感慨,其实很多父母对孩子有着很绵密深厚的爱,他们的初心,只想要更好地承担父母的职责,养育教导孩子,给他们创造更多机会,让他们享受更多的幸福和成就。 结果很多,却事与愿违。 二、控制 当你内化的父母是“控制”的,你也可能会报喜不报忧。 我在国外间隔年时,曾和一个叫小九的姑娘搭档环岛。 后来聊熟了,小九说起自己出国大半年,跟家里的联系最多是给父母发发路上的风景照片,还有提下遇到的新鲜事。 “那你遇到麻烦时呢,会跟他们诉苦、吐槽吗?” 我问。 “绝对不会。”小九一脸的句号,“依我爸妈的性子,如果告诉他们我遇到的麻烦,保准他们每晚都失眠。而且肯定会对我说,‘看吧,当时我让你不要出国你非不听’。他们就更有理由对我指手画脚了,我才不会主动送上门呢~” 所以,小九独自出国,无论是工作多辛苦,生活多疲惫,她都不和父母吐露一字。 在原生家庭中,如果父母对孩子充满控制,哪怕孩子成年,仍然大事小事都要横插一脚,那么这样的孩子可能会更多地如小九那般对父母报喜不报忧,作为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来使用。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