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检察机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的相关情况。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童建明介绍,2013年1月至今年8月,检察机关共批捕各类犯罪嫌疑人812万余人,起诉1357万余人,深入推进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起诉涉黑涉恶犯罪23万余人。同时,针对一些涉民企案件既未撤案又未移送审查起诉,长期被“挂案”的问题,检察机关组织开展专项清理。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厅长苗生明表示, 过去20年间,我国社会长期稳定,重罪案件占比持续下降,轻罪案件不断增多,现在已经达到80%以上都是轻罪案件。对此,检察机关适应形势,坚持少捕慎诉慎押。今年1月至8月,不批捕11.4万人、不起诉16.4万人。另外,2020年2月至今年8月,全国共批捕涉疫刑事犯罪8706人,起诉14056人。苗生明介绍,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最高检打破常规,发布在批捕起诉阶段10批55件典型案例,此后又就核酸检测造假、制售假疫苗等发布5批24件 从严追诉案例。

焦点 1

认罪认罚案件控辩协商拟全程录音录像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厅长苗生明介绍,近期拟出台人民检察院办理认罪认罚案件控辩协商同步录音录像规定,根据规定,所有此类案件中的控辩协商过程都要同步录音录像,以保障认罪认罚的自愿性、真实性。

到今年10月26日,认罪认罚制度法律上确立将满三周年。据统计,2020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在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已有超过85%以上的案件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审之后,被告人上诉率仅为3.5%左右,低于其他刑事案件10多个百分点。认罪认罚案件的不捕率高于整体不捕率20个百分点, 法院宣告缓刑高出整体刑事案件7个百分点。

苗生明表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并不是一律从宽、一味从宽,而是要全面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对于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案件,必须依法从严惩处,不能从宽。

他举例,在扫黑除恶过程中,北京有一起黑社会性质案件,林国彬等人专门以老年人的房子为犯罪对象,实施套路贷,先后骗取72名老人共计1.8亿元房款。 在这个案件中,林国彬作为首犯在法庭当庭表示认罪认罚,但是检察机关依然坚持像这样一个危害特别严重、情节特别恶劣的犯罪不能从宽,依法从严处理。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以来,也曾引发争议,有观点认为,这一制度将影响“以审判为中心”和庭审实质化的要求,可能导致一些无罪之人违心地认罪认罚。

对此,苗生明表示,认罪认罚与“以审判为中心”并不冲突。一方面,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效降低了证明犯罪的难度,但决不是降低了证明的标准。制度实施以来,有5000多名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认罪认罚,但是经过审查以后认为证据不足、不能认定其构成犯罪,依法作出了不起诉的决定。

另一方面,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全面适用为案件繁简分流、繁案精审等创造了条件。实践表明,约90%的案件属于认罪的简单案件,剩下不到10%属于繁案。这可以让法官有更多精力详审细审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不认罪认罚案件。

焦点 2

过去两年819人正当防卫不捕不诉

苗生明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法律中关于正当防卫的条款一度被看作“沉睡的条款”,2018年昆山“龙哥”反杀案唤醒了这一条款,随后,赵宇见义勇为案、河北涞源反杀案、浙江盛春平案等一批正当防卫案件进入公众视野,相关人员获得公平正义。

苗生明介绍,近年来,检察机关适用正当防卫案件的比例大幅度提升,2019年、2020年因正当防卫不捕不诉共819人,是此前两年的将近3倍。

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争论,最高检相继发布了适用正当防卫第十二批指导性案例、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6起新类型正当防卫的典型案例等。

苗生明表示,下一步要强化证据指引,及时全面做好防卫证据的收集、固定、审查工作,查清前因后果,厘清原委曲直。

同时,对依法属于正当防卫,或者有防卫情节的案件要敢于认定,既不回避案件中双方当事人的矛盾,同时也要注意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