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赞答案中,有孩子在危急时刻爆发出了惊人的勇敢;有天真无忌的童言童语背后,隐藏着某个恐怖的事实……
 

  而最冲击认知的,是一些孩子表现出的跟他们年龄段极不相符的恶意。

  这些极端案例中,本应尚处天真懵懂期的孩子,利用心机世故、连篇谎言、甚至暴力行为,从弱势群体变成了加害者。

  

  与之相似的,是另一个更触目惊心的问答:你相信有天性很坏的孩子吗?

  

  建议大家搜这个问题前,先做好心理建设。

  你将会看到亲戚家的奇葩熊孩子、最让老师头疼的“坏学生”、还有那些素不相识但在某个瞬间把人吓个激灵的陌生小孩……

  不少行为,让人“细思极恐”。

  但通过大多数回答可以看出,很多孩子的性格养成并非“本性使然”,跟成长环境有着相当大的联系。

  比如有一个不幸福的家庭,比如自身本就是某些冷漠、霸凌和暴力的受害者。

  

  去年的热播剧《隐秘的角落》中,三个孩子作为“被抛弃和被牺牲者”,其坎坷的身世让人心疼,但他们在的“黑化”过程,也让我们恐惧……

  “孩童之恶”一直以来都是备受文艺作品关注的主题。有人说“孩童之恶”源于无知,也有人说:“认为孩童比成人更纯洁,只是一厢情愿的看法”。

  

  1983年的诺贝尔文学获得者、20世纪著名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就以一群“天真烂漫”的孩童为主角,描述他们“变坏”和“作恶”的过程。最终指向“脆弱文明在罪恶人性面前的不堪一击”

  01

  “人性本善”童话的破碎

  18世纪浪漫主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均认为,未受人类文明污染的、处于自然纯真状态中的人性是最美好的。

  例如华兹华斯认为儿童更接近上帝,因而是善的;卢梭在《爱弥儿》中倾其笔墨赞美儿童是善与美的象征;狄更斯习惯于以儿童的目光打量世界,将人类归为好人与坏人两大类,放大一切善良与一切黑暗。

  20世纪的《蝇王》却得出了最令人痛心的结论——人类最大的威胁来自本应天真烂漫的孩童。

  

  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1954年)属于典型的“寓言小说”,描写了一场发生在太平洋孤岛上的未成年人之间的斗争。

  戈尔丁历经了两次世界大战,沉重的历史观与责任感,促使他不得不对这两场席卷世界的灾难进行深刻的审视与反思。

  在这部小说中,戈尔丁以独特的视角、冷静的思绪挖掘着战争的根源,他想探讨的是:人类社会的自相残杀为何千万年来从未停止?

  在这部作品中,戈尔丁击碎了“人性本善”的童话,旨在警诫人类——文明、理性、法治等理想在欲望和野蛮面前是如何不堪一击。

  02

  未成年人的战争

  《蝇王》讲述了在未来世纪的某一天,人类陷入核战争灾难。

  一架英国战斗机将一群男孩从本土救出,降落在南太平洋深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飞行员不幸遇难。这群孩子最大十二岁,最小六岁。

  他们脱离成年人的监护,开始了独立的荒岛生活。

  刚开始,孩子们在民主推举出来的领袖拉尔夫的组织下,在机智博学的皮吉与善于思考的西蒙的辅助管理下,过着秩序、和谐、理性的生活。

  好景不长,另一个也具有同样能力与智慧的男孩杰克,开始与拉尔夫争夺领导者的位置。

  孩子们自然分成两派,开始自相残杀,最终使得整个海岛燃为灰烬。滔天火光将一艘英国军舰吸引而至,孩子们被拯救。

  

  《蝇王》(1990年版)

  故事的小主人公有四人,分别是成人社会不同人群的代表。

  十二岁的拉尔夫是英国海军司令的儿子,有着较为丰富的航海知识,理性勇敢、乐观自信,具有非凡的号召力与领导力。

  是他首先捡起一只海螺,通过海螺声将分散啼哭的孩子们召集起来,扎堆取暖。

  其后,这只海螺便成为孩子们心目中民主与集体的象征。

  接着,大家开始制定规则,分工合作,一切有条不紊地行进着,逐渐在岛上建立起社会秩序。

  作为岛屿的领导者,拉尔夫对权力的把握能力却非常薄弱,最终,拉尔夫未能带领小伙伴们走向光明,在激烈的争斗中,拉尔夫仅有的两位支持者横遭不测——皮吉被石头砸死,西蒙亦遭乱棍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