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断舍离和极简主义被鼓吹到极致,一提到扔东西似乎就自带莫名的爽感。但——

  “扔东西,真的全是快乐吗?”

  我前几天重温了一下泰国电影《时光机》,看着主人公小琴在装修过程中经历的种种煎熬,突然意识到,彻底的断舍离,都是假象。

  小琴是一名室内设计师,刚从瑞典留学回来,决定开启自己的家居事业,而在这之前必须先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思来想去,她决定把家里的两层老房改造一番。

  由于颇受北欧极简家居理念影响,小琴理想中的工作室也是大面积的留白和空无一物。

而老宅呢?

  墙壁斑驳,满屋的旧家具,肉眼可见的岁月感。

当然,这还不算什么。

  最大的难题在于,小琴家里之前是做乐器行维修的,一楼是音乐教室和乐器店,每个角落都堆满了各种旧乐器。

  二楼是居住空间,还住着小琴的妈妈和哥哥。

  拥挤、逼仄、凌乱......这显然与小琴想要的极简风背道而驰。

  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学追求,小琴决定依据断舍离指导理论,把老宅里乱七八糟的杂物清出去。

  那些再也用不上的旧书籍和铅笔盒、已经过时的磁带、上个世纪的旧手机、毕业礼物......

  这些“废物”都在小琴的必扔清单里。

  因为始终坚信:那些不再使用、不是必须品、拿到手也不会怦然心动的东西,就应该丢进垃圾袋

  所以扔东西的时候,小琴就像个冷漠无情的机器。

  但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扔的时候有多爽,冷静下来的时候就有多狼狈。

  当小琴在哥哥的协助下,终于完成了这庞大的工程,并把这些黑色垃圾袋打包卖给了收旧物的大叔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那个冷漠专注扔垃圾的她,突然开始追着垃圾车,又把扔掉的东西全部要了回来。

  哥哥不能理解,小琴自己也难以解释这种行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觉得很内疚。

  这份内疚,其实并非对物品本身,而是它们背后所承载的情感意义触动了她。

  当物品被赋予了某种价值,即便它“再也用不上”,也无法与废品划等号。

  所以将它们单纯地以垃圾的形式扔出去,获得的并非是爽感,而是心理上的缺失。

  在整理和丢弃那些“废品”时,小琴出现了好几次莫名的挣扎。

  一次是翻到小学时候的成绩单,那上面有家长的签名——艾瑞克刘。

  这是她爸爸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