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000681,股吧))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汪青 叶心 冉陈姗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梦想启航的地方,也是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上海市黄浦区兴业路76号,一座饱经沧桑的石库门建筑屹立如初,这里是中共一大会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这里举行,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始也简,将毕也钜”。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内,静静陈列着这幅当年由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题写的书法作品,文字源自《庄子》,原文“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人们把其含义引申为:任何具有远大前程的事业,哪怕在初创时微不足道,等到将要完成时也必然发展得非常巨大。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梦想启航的地方,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大缘何选择上海

如今,漫步在上海这座摩登又繁华的城市,不禁让人好奇,为何是这个曾经的“十里洋场”,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在1843年开埠后,这个曾隶属江苏省松江府的小县城迅速崛起。一方面,上海成为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搜刮原料的主要口岸。同一时期,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陆续在上海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民族工商业得到相当大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上海一度成为远东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至1920年,上海人口已达229万,上海工业产值占全国60%以上,金融占80%左右。这不仅意味着上海这座城市资本聚集,更意味着它有大量的产业工人和市民阶层。

这座处于青春期的城市迅速发展,新的阶层在这里膨胀,新的思想在这里汇集、激荡,工人与商人阶层开始显示出巨大的群体力量。无产阶级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而发展壮大,这使得上海拥有中国工人阶级最庞大的一支队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则是上海的又一大群体。上海是中国现代新文化(300336,股吧)的中心,也是中西文化交汇的窗口。据统计,在1900至1910年的上海,有500多所新式中小学,文化繁荣与自由的上海成为新型文化人的向往之地。

与此同时,陈独秀在上海开始践行他与李大钊相约的神圣使命——发动劳工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新式政党。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位于上海南昌路100弄2号创办《青年杂志》始,至1932年10月被押解南京离沪止,其间除去3年任职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外,17年间约有14年在上海度过,其人生事业发展与上海这座通商大埠密切关联。陈独秀以新型知识分子为桥梁,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了起来。

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在1920年七八月间,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做准备。

1920年11月23日,陈独秀在上海主持起草《中国共产党宣言》,分为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共产主义者的目的和阶级斗争的最近状态三部分,是全国建党的纲领性文件。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红色基因早已深深融入到上海这座城市的血脉中。

红色文化是上海文化最有价值的核心基因,也成为上海鲜明的城市标志。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人阶级人数最多、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上海对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依托性功能。中共一大、二大、四大在这里举行,另有八次中央会议在上海召开,中央局、团中央等机关都设在上海。中共中央曾在上海战斗和生活了13年,留下了丰富的“红色印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沧桑巨变背后的百年光辉

上海,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中国链接世界的枢纽、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上海的沧桑巨变展现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

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1952年9月修复并对外开放,这座饱经沧桑的石库门建筑庄严肃穆地矗立于繁华的现代都市中。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曾3次到这里。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说,“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上海不仅保存守护着中国共产党的“产床”,也承载着总书记一直以来的殷殷期盼,肩负着作为先行者、排头兵的使命和职责。上海的城市精神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在通往“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路上,上海一直在努力践行成为更好的上海。在先行示范方面,浦东新区提供了众多可供复制和推广的样本。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2020年9月,中国宣布设立北京、湖南、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及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容。由此,我国自贸试验区增至21个。在去年9月,值上海自贸区迎来成立七周年,在投资、贸易、金融和政府职能转变等领域,上海自贸区形成了300多项向全国分层次、分领域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国务院先后推出的六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自贸区制度创新经验中,约一半为上海首创。

回望百年,浦江两岸就像一副波澜起伏的历史长卷,外滩和浦东新区见证着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沪港通到债券通,从原油期货到金融法院,从自贸区建设到科创板推进,上海,这座曾经的“远东金融中心”,不断推进金融业改革,如今已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正式批准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证券柜台交易点,办理“飞乐音响(600651,股吧)”股票的买卖交易业务。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进行正式股票交易的机构。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张营业。“飞乐音响”股票转至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批上市交易,成为上海“老八股”之一。

如今,上海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金融中心之一,集聚了股票、债券、货币、外汇、票据、期货、黄金、保险信托等各类全国性金融市场。2020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2274.83万亿元;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17.6万亿元,占全国直接融资总额88%左右。

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上海依然不遗余力。

2018年11月6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将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三项举措,每一项都具有全国意义,都事关改革开放整体的节奏步伐。

而同时,即便是成为世界级的超级大都市,上海所展现出的灵活性依旧令人瞩目。从“在线新经济”走热下的适时应变到创新推出的“五五购物节”,上海的创新招有很多。

疫情期间催生的远程工作、网上消费、无接触配送等需求,预示着生产关系、生活方式正在面临的深刻变化。上海捕捉到了其间的巨大潜力。2020年4月,上海出台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23条”、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35条”等举措,对重点领域进行布局,并强化监管思路创新,为“新增量”创造宽松环境。与此同时,一批新生代互联网经济品牌在上海萌芽、生长。

在响应中央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决策之下,上海很快明确提出,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今天的上海,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

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生产总值达到3.87万亿元,总量规模跻身全球城市第六位。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发展指数排名世界第三,口岸贸易总额达到8.75万亿元、位居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350万标准箱、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不断提升。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四年亲临上海考察指导,为上海发展作出战略擘画、赋予历史使命、注入强大动力,而上海以其焕发出的璀璨的光彩,展示着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