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内物价运行持续分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1.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2%,二者“剪刀差”较1月份有所扩大。

  作为分别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经济指标,PPI和CPI的“剪刀差”为何扩大?二者走势的分化意味着什么?

  CPI和PPI走势分化

  今年以来,CPI连续两个月运行在负值区间。从2月份的数据看,CPI同比下降0.2%,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1.6%转为下降0.2%,影响CPI下降约0.05个百分点。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受去年初猪肉价格大涨形成高基数的影响,今年2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4.9%,降幅比上月显著扩大11个百分点。猪肉价格对CPI同比的拉动作用为-0.4%,是影响食品价格涨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PPI同比涨幅则在1月份转正的基础上继续扩大。2月份同比上涨1.7%,涨幅比上月扩大1.4个百分点。从环比看,PPI上涨0.8%,连续9个月处于上涨态势。受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行影响,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继续上涨;随着国内需求上升,加之国际金属类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国内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分别上涨5.9%、2.3%和1.5%。

  “理论上讲,PPI和CPI的变动趋势应该是基本同步的,PPI更多的是代表生产部门,CPI代表消费部门,生产部门的价格上涨通常也会引起消费领域的价格上涨。但从近期数据看,PPI和CPI的‘剪刀差’在扩大,出现了不同步的情况。”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是导致PPI加速回升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在CPI中权重较高的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明显回落,特别是猪肉价格下降明显,导致CPI目前还是负增长。

  温彬认为,下一阶段,CPI走势仍然受到结构影响。美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有可能加速,需求增加或带动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去年3月份开始我国PPI明显下行,预计大宗商品涨价和基数效应将继续推动PPI上升。

  “剪刀差”扩大有何影响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认为,“剪刀差”扩大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复苏的不均衡。PPI加速上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从国内因素看,经济稳步复苏特别是房地产投资的韧性,带动了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从国际因素看,经济复苏和通胀预期高涨,全球再通胀交易日渐升温。以原油、有色金属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既通过进口渠道扩大了中国的外需,也通过金融渠道增强了国内商品市场做多的热情,二者共同推动了输入性的价格上涨。

  “CPI同比涨幅有底部逐步企稳迹象,但整体尚不具备大幅快速上涨的基础。投资和工业较快复苏、消费和服务业较慢复苏,是导致‘剪刀差’扩大的重要原因,这一基本格局在上半年还将得以强化。”王军表示,但从上下游的传导机制和各自影响机理看,短期内及全年通胀压力较为有限,不必过分担忧通胀再起的风险。

  PPI与CPI走势背离,对经济运行将产生什么影响?温彬认为,“剪刀差”扩大,反映出当前社会总需求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在下游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上游原材料的涨价很难通过价格的方式进行传导,可能就会形成PPI和CPI的“剪刀差”,而且“刀口”还可能扩大,并将对下游生产企业的经营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压力。因此,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着力稳定和扩大总需求是当务之急。

  全年物价将保持温和运行

  对于全年物价走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主任郭丽岩认为,后期,CPI有望重新回到温和增长区间,年内呈现“前低后稳”态势,全年小幅上涨;PPI同比涨幅可能继续扩大,年中达到相对高点,但国内工业品产能和供应充足,市场流通顺畅,不会出现持续大幅上涨,预计年内呈现“两头低、中间高”态势,总体处于合理区间。

  唐建伟认为,虽然CPI处于低位,但是年初以来新涨价因素明显上升,表明需求正在改善。经济复苏叠加翘尾因素上升,CPI同比将回升到正值,PPI涨幅将进一步扩大。今年整体而言,物价将运行在温和水平。

  尽管我国全年物价走势预期温和,但专家也提醒,CPI与PPI“剪刀差”的扩大,意味着国内各个部门经济复苏的不同步、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二者的背离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和复杂性。”王军说。

  从政策应对而言,王军建议,一方面,应高度关注全球经济复苏及再通胀交易对中国物价走势的影响,密切跟踪和有效管理今年通胀的输入性风险,避免个人、企业乃至市场对通胀的预期不断强化和通胀的自我实现。另一方面,内外部需求的持续变化对宏观政策提出新的要求,需要以跨周期调控来兼顾短期波动与长期发展,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长期性问题。

  温彬认为,美联储通过加息等方式收紧货币政策仍为时尚早,但如果下半年经济强势复苏,通胀持续高企,不排除通过缩减购债规模来起到紧缩效果,这将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我国宏观政策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通胀走势,并做好应对新冲击的准备。(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