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1年互联网健康险趋势分析:规范化发展将是主基调 短期医疗险竞争更激烈

  中国网财经1月21日讯(记者郭伟莹)2020年对健康险行业是承上启下的一年,十三五期间国内健康险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全年保费收入预计超过8000亿元,较2016年的4042.5亿元实现了翻番,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30%,互联网健康险增长速度更是远超行业平均增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保险行业产生重要影响,不仅仅是激发了国民的健康保障意识,主动咨询和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人显著增加,更让全行业对于保险线上化的紧迫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互联网行业与保险行业的不断融合,加速了保险业的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进程,互联网行业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思维,不断扩展保障范围,针对老年群体、慢病群体、高风险职业群体的健康险产品不断出现,用户购买商业健康险产品变得更加便捷,理赔也更加快速。

  从2020年互联网健康险的发展来看,前三季度健康险同比增速17.42%,虽然整体增速较前几年可能会出现减缓,但仍然是整个保险行业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2020年初,银保监会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这意味着商业健康险行业需要保持20%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这对于互联网健康险是长期利好。

  2021年互联网健康险将会呈现哪些发展趋势?水滴保险研究院认为,以下八个方面值得行业关注:

  一、规范化发展将是主基调

  从2015年开始,互联网健康险进入快速发展期,规模保费由2015年的10.3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36亿元,四年间增长了近23倍,2020年预计将突破300亿元。互联网健康险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2020年末到2021年初,银保监会密集出台了多项与互联网健康险相关的监管措施。随着监管趋严,互联网健康险短期内的增速可能有所放缓,但从长期来看更有利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在互联网上购买保险的主要人群是85后、90后,他们更愿意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种消费。与传统的保险销售渠道相比,互联网覆盖面更广,购买更加便捷,但由于互联网健康险业务快速增长,产品偏向于小额化、碎片化,消费投诉也在持续上升。

  规范互联网健康险业务,有助于降低纠纷发生的概率,不仅是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也让经营互联网健康险业务的保险机构更加良性的发展,对于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重塑保险业形象都有积极意义。

  二、持续增强健康险获得感

  “十三五”期间,我国健康保险新增保单件数超过了16亿张,保额近300万亿元,健康保险赔付量达到2.5亿人次。

  健康险最主要的获得感来自赔付。目前,绝大多数的费用报销型医疗险都设置了免赔额,购买重疾险的消费者只有在罹患重大疾病时才能够申请理赔,因此健康险消费者平时很难感受到服务和保障。

  要增强健康险的获得感,一方面是产品供给,通过0免赔医疗险、门急诊医疗险这些产品提高赔付的概率和频次;另一方面,将健康险与健康管理、健康咨询、购买药品等高频服务结合起来,为用户提供更多附加服务。

  目前互联网健康险平台在售的0免赔医疗险,每年保费大概是百万医疗险(1万免赔额)保费的3倍左右,以有社保的36-40岁投保人为例,每年保费1500元左右,月交的话每月需要100多元,中等收入人群完全负担得起。

  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国内居民的保险保障意识大幅提升,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加上互联网健康险的产品供给不断丰富,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消费者的获得感持续提升。

  三、减轻居民实际医疗负担

  健康险是补充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手段。2020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随着覆盖面的提升,医保支出的压力逐步增加。

  2019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超过6.5万亿元,个人卫生支出18489.5亿元,占28.4%,健康险赔付支出2351亿元,占比3.6%,显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互联网渠道销售的商业健康险,费用报销型医疗险是主力险种。为了将保费降下来的同时降低赔付风险,很多健康险产品能够报销的医疗费用支出是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

  对此,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鼓励引导保险公司在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范围设计上,尽量把目录外合理的医疗费用纳入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障责任范围,降低人民群众的实际医疗负担。

  四、短期医疗险竞争更激烈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报告显示,2019年互联网健康险累计实现规模保费236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费用报销型医疗险依然是主力险种,2019年累计实现规模保费144.7亿元,较2018年同比增长126%,占互联网健康险总规模保费的61.3%。

  费用报销型医疗险大多是一年期的短期医疗险,这样的产品降低了商业医疗险的投保门槛,推动了保险意识的普及,从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端医疗险的市场。

  但是,短期医疗险也有局限性。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指出,短期健康险容易给投保人形成不正确的健康保障消费观念,虽然保费低廉,保额很高,但实际上能够理赔支付的金额比较少,而且还存在价格战的问题。

  进入2021年后,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经营短期健康险的保险公司规范产品续保、加大信息披露力度、规范销售行为、规范核保理赔。

  短期健康险未来的竞争将更为激烈,能够促使保险公司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力度,发挥条款更加灵活的优势,关注老年人群、非标准健康人群的保障需求。

  五、长期医疗险发展将加速

  2020年4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长期医疗保险产品费率调整有关问题的通知》,鼓励保险公司为消费者提供保障期限较长、保障责任更加充分的医疗保险产品。

  2020年下半年以来,多家保险公司陆续推出保障期限10年、15年到20年的长期医疗险,虽然保费要高于短期医疗险,但由于保证续保,不少消费者更愿意选择长期稳定的保障。

  2021年,长期医疗险产品的供给将进一步增加,各家互联网健康险平台也会投入更多资源去推广和销售长期医疗险,长期医疗险发展将加速,规模保费占比将会提升。

  但是,长期医疗险要取代短期医疗险,成为互联网健康险市场的主力,预计还需要三至五年时间,首先是互联网用户对于保险的消费观念要转变过来,愿意为更长期稳定的保障支付更多保费,其次是短期医疗险的产品供给并不会减少,因为财险公司无法经营长期医疗险,又不可能放弃短期医疗险业务。

  六、重疾险将成为创新重点

  2019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7066亿元,其中重疾险保费收入4107亿元,占比达58%。但是在互联网健康险市场,重疾险的规模保费收入54.4亿元,占比只有23%,这表明互联网重疾险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近几年,通过互联网平台购买重疾险的消费者越来越多。2020年受疫情影响,保险代理人的线下展业受到冲击,保险公司纷纷转向互联网,通过自营平台或第三方中介平台销售重疾险。

  备受行业瞩目的《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2020年修订版)》将于今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次修订是全行业重疾险主要疾病定义自2007年统一以来,首次进行的重要变革。

  新规中最大的变化是规定病种的调整,将原有25种重疾定义完善扩展为28种重度疾病和3种轻度疾病,并适度扩展保障范围。同时,新规对保障范围内疾病的定义、理赔标准都做了更加清晰的规定。

  新规实施之后,重疾险产品的整体质量将得到明显提升,同时给保险公司提供了很多创新空间。互联网平台能够及时反馈用户的需求,帮助保险公司快速打磨和迭代新产品,有望成为新的重疾险产品主要推广渠道。

  七、惠民保将逐渐出现分化

  惠民保是2020年健康险领域的一匹“黑马”,到2020年底已有140多个城市陆续推出了所在地的惠民保,行业人士估算全国各地的惠民保累计已覆盖超过3000万人。

  惠民保本质上仍是一款商业健康险,由于保费低,参保门槛低,本身很难实现盈利。保险公司看重的是惠民保的获客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投保客户进行二次开发,带动其他商业保险产品的销售。

  在2020年惠民保的热潮中,进场的保险公司既有国内排名靠前的巨头,也有地方性的中小型保险公司,不同的保险公司在偿付能力、线上服务、二次开发等方面实力差距较大。

  惠民保的保障期限为一年,2020年各地推出的惠民保今年将交出首张成绩单,并且面临续保的考验。不同城市的惠民保今年将逐渐出现分化,定价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参保率不高的城市惠民保很可能因为亏损难以为继。

  银保监会去年出台了《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预计今年上半年将正式实施,惠民保也将进入规范发展的阶段。

  八、互联网中介门槛将提高

  互联网健康险的业务模式近年来一直是以第三方平台合作为主,第三方平台就是指互联网健康险中介平台,中介平台在拓展客户、流量转化、数据分析、精准营销、线上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相比传统线下渠道营销受限的情况,互联网健康险中介平台优势更加突出,线上渠道满足了消费者“非面对面”的保险服务需求,同时倒逼保险公司加快线上化转型。

  下一阶段,互联网健康险中介平台不仅彼此之间竞争,与保险公司也很可能面临边合作边竞争的局面。随着竞争的加剧,互联网健康险中介行业将出现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进入2021年以来,与互联网健康险行业、保险中介行业有关的监管措施不但全面,而且细致。保险业作为金融行业的分支,进入强监管时代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健康险中介行业将出现优胜劣汰,准入门槛也将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