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母亲,养儿育女,对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希望孩子优秀、独立、有责任心,长大后,有个美好未来。

  母亲,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但到底怎样做个好母亲,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呢?

  在《妈妈的悔过书》一书中,有个这样的观点,要判断你是怎样的父母,就看当孩子突然看见你时的第一反应:

  如果孩子看见你,高兴地跑过来抱住你的话,这样的你,就是超级等级的S等级父母,也就是一等父母。

  如果孩子看见你,即使没有跑过来抱住,但仍笑着打招呼的话,这样的你,则属于A等级,二等父母。

  如果孩子认出你,但心不甘情不愿地打招呼的话,这样的你,就算是B等级父母,也就是三等父母。

  如果孩子看见你,却改走别的路或是假装没看见你,那么你就是C等级,四等父母。

  

  很多母亲,全心全意地爱着孩子,为孩子做了许多牺牲,为孩子付出了大量心血,自以为是一等母亲,但在孩子心中却是四等,被孩子假装看不见,或被孩子躲着不见,成为了这样的母亲,无疑是沮丧的、令人伤心的。

  所以,有三种性格的母亲,要注意了,你可能会成为孩子心中的四等母亲。

  “太强势”的母亲。

  根据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的家庭排列序列中:

  如果妈妈处于强势地位,父亲为了维护家庭的平衡观念,会自动隐匿到弱势地位。

  在电视剧《都挺好》中,姚晨扮演的苏明玉就有强势的母亲、懦弱的父亲。

  

  强势的母亲,专制地安排了三个孩子的出路:咬牙卖了一间房送老大苏明哲美国读书;花钱给二儿子落实了入学和工作;阻止女儿上自己心仪的大学,而是强迫她上花费少的师范,即使女儿以离家出走抗议,也改变不了母亲的决定。

  而父亲在母亲的强势下,表现得极其懦弱,面对苏母对女儿的种种不公平待遇,他从来不敢说句维护女儿的话,任由女儿受尽委屈。

  心理学者唐映红曾经谈到:

  一个家里有强势的母亲和弱势的父亲,如果是女儿,干练、强势的女强人性格;如果是儿子,则可能变成“妈宝男”。

  从心理角度来说,孩子总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在强势的母亲面前,女儿选择无条件认同。在《都挺好》中,女儿苏明玉成为了事业有成的女强人,但心里却一直缺少安全感。

  

  哈佛大学教授罗斯·帕克有个这样的观点:

  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亲密性,二是独立性。母亲在培养孩子亲密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父亲则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不可取代。

  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的教育缺一不可。但有很多父亲缺席孩子的成长,让母亲一人承担起有养育孩子的责任,正如一位母亲所说:我也不想变得强势,但需要孩子的父亲时,他在哪里?我如果不承担,又有谁来承担?

  

  因此,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亲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母亲也不要过于能干,适当地示个弱,共同把孩子教育好。

  “溺爱”孩子的母亲。

  母亲经过十月怀胎的辛苦和分娩的“切肤之痛”,最能体会骨肉亲情,而且,日常起居上的悉心照料,让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也正因为如此,母亲更容易溺爱子女。

  有的母亲包办孩子的一切,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答应,即使孩子犯了错,也舍不得批评。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这样描述溺爱孩子的父母:

  “纵容型溺爱的父母,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会拿出全部力气去满足。”

  

  而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不能独立,不知感恩,认为自己得到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成为不孝子,向父母索取,如果不答应就拳脚相加。

  网上曾流传一组图片,显示一个男孩要妈妈买一个玩具,妈妈不答应,于是男孩一把揪住妈妈头发,这时一个二十来岁女孩过来解围,被他呵斥“你滚”,之后他的反应更加激烈,还掐住了妈妈的喉咙,最后妈妈被迫给他买了玩具。

  母亲爱着孩子,宁愿为孩子付出所有,可却被孩子这样对待,不是很可悲吗?

  溺爱,不仅让孩子成为“仇人”,还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概念:

  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孩子,在追求一个目标时,会有坚定不移的信心,认为自己一定能实现这一目标。因而,在做事情时,更有自信心,长大后,也更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