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饮用水,右手生物医药,在身家缩水近千亿的情况下,68岁的钟睒睒仍以4550亿元的财富,再度登顶中国首富。

企业家身份、文人打扮、火爆性格,是钟睒睒的三个关键词。

生于落魄的知识分子之家,成长于人文与理想交织的80年代。从泥瓦匠到文人再到商人,在互联网技术把中国商业变得面目全非时,他似乎在告知众人:商业的本质从未改变。

只是,曾经的那些人与事,早已模糊。

01、匠人-文人-商人

不熟悉的人很难想象,在商场拥有如此成绩的钟睒睒,过去也曾因为文人的清高,对所有商人不屑一顾。

他曾在多年前自我剖析:“文人中的能人只能算半个强人,商人中的能人才是真正的强人。”

至少相比于马云、宗庆后、李书福,钟睒睒的确是一个比较低调的人,几乎不在媒体上露面。

比如在浙江知名的浙商大会,马云是其常客。而同为浙商的钟睒睒,却从未参加过。若非农夫山泉上市,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

这部鲜为人知的卖水之王成长史的最初,要从杭诸往事开始说起。

1954年,钟睒睒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里一贫如洗,小学5年级就辍学,被送去学泥瓦匠,后来又学木匠。

这段经历,外界少有人关注,钟本人也从未多谈。

直到国家恢复高考的那一年,无数人迎来命运的转折,钟也是其中之一。

然而因为学习中断过早,钟睒睒连“基本的代数知识都没掌握”,自然很难考得上大学。两次高考,他距离招生线每次都差20多分。直到1977年,才勉强考上电大中文系。

随后,辗转文联、《江南》等工作后,电大85届学生钟晱晱入职《浙江日报》工作,开始了自己的文人生涯。

当所有人回忆起80年代时,“人文”与“理想”,是最醒目的两个关键词。

那一年,张瑞敏砸了76台质量不合格的海尔冰箱,柳传志正在琢磨倪光南的“汉卡”技术,马云当选了杭州师院的学生会主席。

拥有知识的人大多要寻找一个出口,而这个出口,在现代社会,大概率是财富。

5年记者生涯,让钟睒睒接触到不少企业家,也逐渐萌生出从商的念头。

1988年,趁着海南的开发热,钟睒睒告别了《浙江日报》的体制工作,开始下海。

他先是尝试在海南办过报纸,又开过蘑菇种植公司,还摆过地摊、买过窗帘,但无一不以赔钱收场,甚至一度心灰意冷想要回去继续当记者。

但命运终究还是眷顾着他。 

1991年,在老乡宗庆后的支持下,钟睒睒拿下娃哈哈口服液广西、海南总代理。其中,海南是经济特区,批发价特别便宜,天生就有着浙江人商业头脑的钟晱晱有了更大“胃口”,于是他把货倒腾到售价更高、市场更大的广东,以低于当地市场价格出售,迅速就获得了人生中第一桶金。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串货。

许多大佬的第一桶金,来得都并不光彩,钟睒睒也未能免俗。

纸终究包不住火,这种损公肥私的行为激怒了宗庆后,毫不犹豫地收回钟睒睒的代理权,后者也知理亏。

宗、钟二人多年后的“水战”也在此埋下了伏笔。

但不论如何,在娃哈哈的这段经历,让钟睒睒对中国的保健品市场有了更深理解。

在参加某位海南朋友的寿宴时,钟发现当地人特别爱喝一种由鳖和龟熬制的汤。灵光一闪,觉得这么好的食材,何不包装成保健品出售。做成汤自然是不好运输和储存,但药丸可以。

1993年,凭借从娃哈哈赚取的第一桶金,39岁的钟睒睒创办海南养生堂药业。

听起来高大上的配方,加上铺天盖地“养育之恩无以回报”等广告词,养生堂鱼鳖丸一炮而红,即便是在各种养生品泛滥的90年代,也占有一席之地。钟睒睒很顺利赚到人生中第二桶金,很快摇身一变成为千万富翁。

当年,龟鳖有多火?

1997年春晚,赵本山小品中,“养甲鱼,你咳嗽也一年五六万”的台词足以证明。

此时,颇有资本的钟睒睒,终于下定决心,重回饮料界,与老东家娃哈哈一决高下。

这是他走向人生最辉煌的征程。

02、征途-登顶

人的一生都在回望童年。对于钟睒睒这些老一辈人来说,年少时的困顿,在获得世俗上的巨大成功后,也未见消退。

而钟的态度,多少也映射出诸暨人的特点,颇有些“卧薪尝胆”之意。

1996年,已年过不惑的钟睒睒回到杭州,创办浙江千岛湖养生堂饮用水公司,即后来农夫山泉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