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科学报消息,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从欧洲自然科学院(Europasche Akademi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获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张遂安、复旦大学教授郑正、上海大学教授彭艳和广州大学教授张季超当选2021年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欧洲自然科学院主席Tyminskiy Vladimir教授向当选外籍院士祝贺。
无人艇装备重大热议京东白条加油怎么提现?(附步骤流程图)

来自上海大学的彭艳教授还是一名“80后”。

公开资料显示,彭艳,1982年6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长,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智能运载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学科学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为海洋智能无人艇装备、振动能量收集技术与部组件、装备自供能部组件等,获国家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等。

彭艳研究成果形成系列装备,近五年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分别为第1和第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3),上海市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1)等10余个奖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能源领域、机器人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影响因子:25.245)、Applied 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Energy、IEEE Trans On Mech、中国科学、IEEE Trans.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等发表SCI等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

彭艳一直致力于海洋智能无人艇装备、海洋传感器的研究工作,带领团队研制了“精海”9个系列无人艇(寓意精卫填海),搭载在海监船、海巡船、雪龙号,在东海、黄海、南海、南极执行大量任务。“精海”系列无人艇作为我国第一艘在南海、第一艘在南极、第一艘在东海作业的无人艇,进行20多次南海岛礁探测,为填礁造岛提供数据支持、在南极罗斯海为雪龙号首次找到锚地、完成桑吉号海上重大溢油探测与处置、获得了中国第一个无人艇的国家技术发明奖、被国家基金委选为建委以来10大科技成果;得到了国际认可,隶属美国国会的美中经济和安全评议委员会在2016年报告指出:中国在无人艇领域取得了进步,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中国的精海系列。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彭艳还曾以导师代表的身份在上海大学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在这篇发言稿中,彭艳讲述了自己投身海洋智能无人艇研发的心路。

彭艳说到:“经常有人问我们,为什么选择了用10年的时间做海洋无人艇。不知大家是否记得,125年前中日甲午海战,装备落后导致致远舰沉没,开启了中国近代国耻。我们沉痛的看到,炮弹里面装的是沙石,作为动力的锅炉由于清政府经费压缩年久失修。邓世昌等爱国人士纵有一腔热血,怎能报国?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我们,装备弱则国弱,痛定之下而思痛之恨,居虽安之而岂敢忘危。科技是海洋强国的核心竞争力,10年前我们组建了‘精海’团队,寓意用精卫填海的精神,打造出精确执行海上任务的无人艇。”

“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工程应用,需要大量的海上试验。十年间精海团队大量时间在海上。海上环境恶劣,需要不怕冷风吹、海水泡,忍得住晕船,耐得住寂寞。工作的常态是一边吐得昏天暗地,一边坚持完成调试任务。这就是我们的‘精海’团队,我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2岁。就这样,十年磨一剑,精海九个系列无人艇作为我国第一艘到东海、第一艘到南海、第一艘到南极去探测的无人艇,完成海洋测绘、环境监测、巡逻警戒等等任务,获得我国无人艇方面的首个国家技术发明奖。这十年中,酸甜苦辣咸都有过,但是做出最先进最实用的海洋装备,一直是引领我们努力向前走的那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