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在佛前守候的精灵,因为喜欢一男子,几百年来三次投入人间都没有得到男子的爱。于是精灵流着泪在佛前哭诉,佛说:“你已经无法脱离红尘,如果佛只能给你最后一样东西,你想要什么?”精灵眼眶含泪,对着佛说:“我只要他爱我。”

  

  佛祖不语,挥了挥衣袖。这一次,佛把精灵化作了一个婴儿,她心爱的男人把她抱入了怀里,温柔地亲吻着她带泪的眼睛,精灵变成了那个男人的女儿,被他疼爱了一生一世。

  延续至后来,家庭关系中父亲对女儿的成长影响,自然也拥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一个不合格的“父亲”,可能会“害了”女儿大半生。

  

  成名过早,弊大于利

  1979年,庞秀玉出生在天津一户工人家庭。

  她家境贫寒,父母学历不高,靠着微薄的工资供着庞秀玉读书。

  或许跟许多普通穷人家庭不同的是,他们家珍藏了1200多本书籍。

  这些书籍的背后,藏着一个自称“怀才不遇的男人”,他便是庞秀玉的父亲庞毅。

  

  庞毅深知自己此生前途无望,就开始“望女成凤”,除了工作之外,他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放在了培养女儿身上,给女儿制订了一套完善的“神童养成方案”:

  6岁前,要背诗300篇,认字5000个,加减法口则倒背如流。6岁~12岁,要读名著,写日记,一个星期至少完成3000字写作。除此之外,还有些硬生活要求:当天事情当天完成,吃饭不许说饭菜不好吃,不许留下剩饭…等等。庞秀玉几乎没有课余生活,每天都得遵守父亲制定的规则,一一落实下去。

  稍有懈怠,非打即骂!

  

  在这么严苛的规则之下,庞毅很快就看到了女儿的成果。

  读小学的时间里,庞秀玉开始在各大报刊展露风头。

  她的散文、诗歌、作文都获得了无数奖项。

  还曾一度入选《中国青少年年鉴》和《中国当代少年英才辞典》,并荣获“全国文学十佳少年”称号。

  

  庞秀玉年少时的辉煌成就,让我想起了王阳明曾给妻弟写过的一封信:“阶阳诸侄闻去岁皆出投试,非不喜其年少有志,然私心切不以为然。不幸遂至于得志,岂不误却此生耶。”

  大致的意思就是:两位侄子去年去参加科考,并不是我不欣赏他们年少有为,但我的内心却真的不以为然。如果他们真的能高中,那岂不是耽误了终生!

  

  很多家长千方百计想要让孩子年少成名,可后来真的只是“昙花一现”,花如果有千万片叶子,但没有果实,就是因为它华美的外表太早发散,精力无法聚集,所以不能专注的结出硕果。

  然而,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

  人生,本需要冬藏,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力量!

  

  父亲谋利,毫无分寸

  庞毅见到女儿成名之后,开始主动地配合媒体的宣传。

  甚至还联系了众多出版社,将女儿曾经写过的文章整理之后,会集成了名为“希望”的个人文集。

  就这样,庞秀玉的生活不再仅仅只有学习,还必须得在父亲的安排之下,出席各式各样的活动。

  有过最繁忙的一次,她一天接待的16家媒体的采访。

  

  在媒体的肆意包装之下,庞秀玉成了“别人家孩子”的光荣典范,而她的父亲也变成了别人口中教女有方的好爸爸。

  比起庞毅高兴,庞秀玉却显得十分压抑。

  很多时候她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脸上几乎没有任何的表情。像个木偶一样,随时接受着别人的注目,完成着别人的计划,过着别人想要的生活。

  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庞秀玉这个名字在大众视线中曝光后,她身上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年少的她,还扛不起这么沉重的担子,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

  初二开始,庞秀玉除了语文之外,很多科目都是不及格,物理和数学经常零分。

  顶着“天才少女”光环的庞秀玉,背地里却是多门科目的“大学渣”,这样的反差让她特别的绝望,最终选择了辍学。

  

  她的这一段经历更像是“现实版”的伤仲永。

  她的父亲庞毅跟仲永一样,见她有了“价值”之后,开始把她当做了一个赚钱的工具,开始荒废她的才华。

  本来天赋异禀的孩子,后来却“泯然众人矣”,虽然很惋惜,却又在意料之中。

  

  庞毅就是一个丧失了常识和理智的家长,根本没有为女儿的人生负责,还喜欢用着虚假的口号,衬托着自己的教育成功。

  养育孩子从来不能拔苗助长,哪怕这个孩子有过人的天赋和灵性,也同样需要时间和空间去成长。

  无论是古代的仲永,还是现代的仲永,可悲的是父母,可怜的最终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