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当前正值春耕大忙时节,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进入销售旺季。农资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产品(000061,股吧)质量安全,也关系着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切身利益。

为规范农资生产销售行为,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最高法、最高检、工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供销总社等部门持续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严肃查处违法犯罪案件,维护农资市场秩序稳定,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放心药、放心肥。

在广袤黑土地,放心农资“直通车”开进村屯,送货上门;在秦淮河畔,有关部门狠抓农资违法案件查处,祭出铁拳;在天山脚下,面向农资经营户的法律法规宣讲,有的放矢……上下联动、综合施策,全国农资监管取得积极成效,主要农资产品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较高水平,为农业生产、农民权益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一条链”追到底,源头封堵假冒伪劣

审批管理是农资产品进入市场的第一道关口。近年来,按照国务院“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农业农村部陆续将部分涉及种子、农药、肥料等许可事项取消或下放。虽然审批方式改革了,但对监管的要求更高了。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响应,持续优化农资审批管理和服务,配套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假劣农资进入市场。

山西省坚持“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原则,依托政务服务网、手机三晋通等,实现97%农资行政审批事项“全程网办”。同时严格审核,建立行政许可退出机制。对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农药、肥料等对环境影响较大事项严把许可证续展关口,对未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申请或者不符合许可条件要求的,一律不予延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退出一批竞争力弱的农资小企业。

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等重点地区启动监察问责机制,把转基因种子监管关口前移,统一购买派发快速检测试纸,对亲本种子、苗期玉米植株进行检测,对非法生产的种子进行监督销毁,增强了各级各部门的监管责任和担当意识。

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还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种子可追溯管理,推动农药内外包装标识二维码关联追溯,开展兽药追溯实施情况检查,主要农资产品全程追溯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一张网”铺展开,联动执法重拳出击

“除了目前正在开展的农资打假‘春雷’行动,江苏抓住不同时段农资需求及农资销售季节特征,明确各时段打假重点,还适时开展 ‘夏季百日行动’‘秋冬季行动’等阶段性专项行动,避免出现盲区和空窗期。“江苏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表示,并且建立了跨省市跨区域联合办案协调机制,携手织牢区域农资“安全网”。

当前,农资制假售假夸大宣传、冒充名牌洋牌、流窜作案等行为时有发生。为了让这些假劣产品无所遁形、制假售假者无处藏身,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农资打假有效手段,创新监管方式,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动检查,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监管网络,并大力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实现农资生产、经营、使用、监管信息一体化,做到假劣农资线索实时推送、区域共享,一处发现全国都能联动查处。

山东省日照市结合本市实际和农资打假工作特点,先后总结归纳出“暗查暗访”式执法、杀“回马枪”式执法、“解剖麻雀”式执法和“摸排线索”式执法等新颖管用的执法方式方法,有力提升了案件查处效率。甘肃省兰州市发挥 "12316" 三农服务热线的作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做到了 " 有报必接,有案必查,查必到底 ",并且,依法曝光坑农害农典型案件,形成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的高压态势,营造守法诚信、规范有序的农资营销环境。

不少地区还建立了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实施农资领域“黑名单”“红黑榜”制度,对严重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四川省将企业失信行为与参与财政相关补贴项目挂钩,对连续2次抽检不合格产品执行到期不予登记续展处理,发挥信用约束引导作用,使农资生产经营者不想失信、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点对点”沉下去,精准服务直达农户

日前,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在伊通县举行2021年吉林省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活动现场,除展销农资产品外,农业技术人员和执法人员还开展宣传咨询答疑,发放农资打假宣传手册,现场普法、讲解,并提供农资使用指导服务,给当地农民上了一场生动的农资专业培训课。

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是让农民购买、使用放心农资的有效路径。在每年的春耕备耕关键时期,全国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推进农资“点对点”供应,引导、支持和鼓励有实力、讲诚信的名优农资企业到乡村设立农资经营网点,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畅通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渠道,扩大放心、优质、安全农资产品覆盖面。

为打通农资入户通道,近年来,山西省线上线下同步组织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线上借助微信、网络视频等新兴媒体普及识假辨劣知识、指导农资生产经营者提供网络订购、电话预约、定点配送、送货上门等线上服务;线下通过乡镇统一登记集中调配、农资展销等形式,打通农资入户“最后一公里”,把优质农资送到农民家中。

此外,全国多地还采取视频动漫、微博微信等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普及农资法律法规和识假辨假知识,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农资消费观念,“心明眼亮”,让假劣农资没有市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黄慧 见习记者 丁乐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