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弹性实施是关键“公约数”
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今日社评 我国延迟退休改革最大、最重要的特征是弹性实施。延迟退休弹性实施就是个人会有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有关政策会给出一个最低或最高的退休年龄区间,让大家去选择。延迟退休的“弹性实施”,是弥合各类人群分歧的最重要公约数,可以有效稳定广大群众对改革的心理预期。退休年龄延长,是适应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受教育年限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必然选择。 3月12日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人社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金维刚就此表示,延迟退休不会搞“一刀切”,不是规定每个人必须达到延迟后的法定退休年龄才能退休,而是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增加个人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十六字原则,其中的“小步调整”是改革实施的基本方法。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渐进式改革,所谓渐进式就是小步慢走,用较小的幅度逐步实施到位,每年延迟几个月或每几个月延迟1个月,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达到预定目标年龄。改革前期,临近退休的人,其退休时间只会延迟1个月或几个月。延迟退休改革采取“小步调整”的方法,可以有效避免“一步到位”带来的冲击,“小步调整”的平缓节奏可以确保改革方案平稳实施。 十六字原则中的“分类推进、统筹兼顾”,是延迟退休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分类推进就是指改革后针对不同群体、不同性别继续保持退休年龄差异,与现行退休政策平稳衔接,确保平稳过渡。 所谓统筹兼顾,是指为配合延迟退休改革推行,必须进行一系列配套制度改革。为了防止发生大龄或老年就业歧视,必须制定反就业年龄歧视的法律法规。还要逐步出台各类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促进大龄劳动者就业创业,加大对大龄失业人员的保障力度,开发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岗位等。延迟退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与之相关的各项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 十六字原则中的“弹性实施”,则是保证延迟退休改革获得最广泛认可的关键“公约数”。从方方面面透露的信息看,我国延迟退休改革最大、最重要的特征是弹性实施。延迟退休弹性实施就是个人会有自主选择提前退休的空间,有关政策会给出一个最低或最高的退休年龄区间,让大家去选择。从一些国家的具体实践来看,在弹性退休制度中,不同选择对应不同的养老金发放标准。比如,有的国家退休年龄区间为62到70岁,正常退休年龄是65岁,在正常年龄退休可拿到全额养老金,低于或高于正常年龄退休的,养老金发放也会相应地减少或增加。 延迟退休年龄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是一项重大社会政策,相关改革方案的出台必须非常慎重。这场改革要找到民意的最大公约数并不容易,难点就在于“众口难调”,大家的利益诉求呈高度多样化。对于在基层工作尤其是从事体力劳动的职工们来说,工作比较艰辛,顺利按时退休无疑是一种合理要求。而对于一些读研读博的人,可能30岁才开始工作,如果55岁就退休,工作年龄就非常短,这无疑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弹性实施”原则可以有效化解一些群众对延迟退休改革存在的焦虑,也可以满足一些人“老有所为”的良好愿望。延迟退休的“弹性实施”,是弥合各类人群分歧的最重要公约数,可以有效稳定广大群众对改革的心理预期。 退休年龄延长,是适应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受教育年限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必然选择。改革是必然的,但过程依然是审慎的。延迟退休从提出到讨论,再到确定各项主要原则,已有近八年的时间了。通过扎实准备工作找到的“最大公约数”,可以确保延迟退休改革平稳落地、顺利实施,也一定可以帮助广大群众找到“老有所为”与“老有所乐”的最佳平衡点。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