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委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徐熙。新京报记者 王飞

北京“两会”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徐熙接受新京报专访时介绍,为保障今年春节期间留京外地职工的正常生活,北京市正在根据企业和职工需求,完善相关综合性方案。

防疫期间毕业生就业问题备受关注,徐熙介绍,去年北京市出台了“京8条”等多项举措,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年北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实现了100%就业。

针对当下就业环境,徐熙建议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时,要有清晰的个人职业规划,结合自身兴趣与社会发展需求报考。当前社会对“跨界”人才需求高,大学生在校期间也应有意识地培养多样化技能,从而在步入社会求职时具备更多优势。

谈热点问题

北京正完善相关方案 保障春节留京外地职工生活

新京报:由于疫情,今年春节期间可能有不少留京过节的外地职工,对他们有怎样的保障措施?

徐熙:目前北京市正根据企业和职工需求,完善相关的综合性方案,结合各部门意见,保障春节期间留京外地职工的生活。也希望通过政府、企业、工会、工商联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留在北京的外地职工过一个好年。

新京报: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近期也受到关注,在方便老年人办理社保相关业务方面,北京提供了哪些帮助?

徐熙:为了方便老年人办理社保各项手续,大多数涉及老年人的业务都可以选择线下办理的传统方式。

比如养老金可以到银行线下提取,老人到社保中心办理业务,工作人员会主动提供服务,即使老人不用手机,不上APP,也可以由工作人员完成操作。

未来北京市会继续完善相关措施,让老人更便捷地享受社保福利和待遇,让他们不在互联网时代落单。

谈大学生就业

“跨界”人才需求高 建议在校期间培养多样化技能

新京报:疫情期间很多线下招聘取消,北京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哪些帮助?

徐熙:为了解决企业和学生见不了面导致招聘、就业难的问题,北京加强了线上招聘服务,在去年搭建了“北京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毕业生凭借“京尤码”专属二维码可获得求职招聘、申请见习、档案查询等服务。北京还出台了“京8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比如2020年及以后毕业两年内的北京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是灵活就业的,可以申请社保补贴。

总体来看,去年北京市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好,北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100%就业。

新京报:能否为学生选择大学专业,以及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些建议?

徐熙:建议学生选择大学专业时,要思考未来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是哪个专业红火就报考哪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并且专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去年9月,市人社局发布了《北京市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重点产业领域人力资源开发目录》,“五新”目录涵盖上百个代表性岗位,并设置了评级指标,其中部分领域的人才紧缺程度尤其高。

即将上大学的学生或者马上要毕业的大学生,可以把这份目录作为参考,看看哪些岗位是当前社会最需要的,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在大学期间,建议学生还要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1+N”的专业训练,也就是让自己成为拥有多样化技能的“跨界”人才,这样的人才是当前最受社会欢迎的。

就北京而言,就业问题在当下和未来长期一段时间将是结构性矛盾,一部分人就业困难和一部分企业招不到满意职工的现象同时存在。职工就业困难,政府可以通过安排公益性岗位、采取失业救助等多种办法来解决。但企业招不到合适的职工,解决起来很棘手,对社会发展而言可能这一问题更迫切。

因此建议学生在职业规划上要有清晰的认识,了解社会需求,并且早做准备。

新京报:在稳就业方面,北京今年还有怎样的计划?

徐熙:围绕“十四五”规划,今年会有一些新的就业扶持政策,比如与统筹城乡有关的可能会多一些,会适当往农村地区倾斜,帮扶更多农民就业。也会有很多稳企的政策,涉及银行贷款、困难企业扶持、产业链结合等。

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仍然是今年政策关注的重点。

谈企业帮扶

去年出台三十余份文件助企业应对疫情难关

新京报: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遭遇发展难题,北京是怎样帮扶的?

徐熙:疫情期间北京市陆续出台了三十多份相关文件,帮助企业应对难关,其中包括减免税费、稳岗支持、补助吸纳困难人员的企业等一系列措施。

比如,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在劳动合同、劳动时间、劳动关系的把握上出现了一些争议,有的引起了法律诉讼。为给企业一定的缓冲,去年年底北京市发布了《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对列入清单的29项行政处罚事项,凡是符合轻微违法情形并及时纠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

但不予处罚并非不查、不管事,我们采取“一案三书”的办法,用人单位签署守法诚信承诺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出具劳动保障监察建议书,并制作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促使用人单位诚信守法。

疫情期间劳动争议案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去年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并不低,多数涉及企业职工在工资薪酬上有争议,但这些劳动争议案件有八成在仲裁阶段就解决了。

运用调解仲裁的职工以年轻人居多,他们更善于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更愿意通过共同协商妥善解决问题,而非与企业“撕破脸”。在一定程度上,疫情期间职工与企业之间协商的机制更完善了。

因此,疫情期间调解仲裁数量的增加也应辩证看待。一方面,疫情期间暴露出原来的劳动政策不够完善。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职工愿意通过调解仲裁这种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是社会的进步,协商的过程也助推政策的不断完善,促进社会中企业职工关系的提升。

声音

在大学期间,建议学生还要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1+N”的专业训练,也就是让自己成为拥有多样化技能的“跨界”人才,这样的人才是当前最受社会欢迎的。——徐熙

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