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粮食丰收!“虎虎生风”!
1 安排14亿元资金做好秋收和秋冬种相关工作 财政部一次性新增安排14亿元资金,用于对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5省开展农田排涝、粮食烘干收储,购置燃油、肥料、种子(苗)等农业生产恢复所需物资材料及服务给予补助,重点弥补农机作业因柴油价格上涨而增加的成本,确保2021年秋粮丰收并为2022年春夏粮食生产奠定基础。 2 保障化肥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受生产成本推动、国际市场传导等因素综合影响,国内化肥价格明显上行。发改委等部委9月发文,全力保障化肥生产要素供应,畅通供应国内的化肥运输配送,维护化肥市场流通秩序等方式,做好今后一段时间化肥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 3 保障生猪供应和价格稳定 遵循经济规律,更多用市场化方式缓解“猪周期”波动,确保生猪供应和价格稳定。一是稳定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保护生猪养殖场(户)积极性。二是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当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度同比减少10%以上或生猪养殖连续严重亏损3个月时,各地可对规模养殖场(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三是抓好重大疫病防控,加强猪肉储备应急调节。 4 确保“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 严格落实地方属地责任,将做好蔬菜等“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作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的重要内容,统筹抓好生产发展、产销衔接、流通运输、市场调控、质量安全等各项工作。 5 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2021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全国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80%。 6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通过。强化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的管理保护,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在严格控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同时,进一步明确控制耕地转为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1 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200亿元 为有效化解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中央财政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资金200亿元,用于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 2 三大粮食作物两类保险实施范围扩大 为帮助农民抵御灾害等风险,稳定种粮收益,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产粮大县,针对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投保农户实施保费补贴。两种保险保障水平最高可达相应品种种植收入的80%。 3 继续实施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和产粮大县奖励等政策 稳定和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等政策。继续实施对产粮大县奖励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统筹的土地出让收益使用等对产粮大县给予倾斜。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1 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 从2021至2023年,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现对全国2323个农业县(市、区)的全覆盖;启动并完成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实现对全国所有行政村的全覆盖;启动并完成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实现对全国所有养殖场(户)主要养殖种类的全覆盖。 2 加强优良品种选育推广 提高稻谷、小麦品质和大豆油脂含量,培育优质蔬菜品种,提高重要农产品单产和市场适应度,提升奶牛出奶量和肉牛品质。 3 培育壮大种业企业 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壮大种业企业。集中开展为期半年的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种业套牌侵权等违法违规行为。 4 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建设5000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推广1万项(次)以上的农业主推技术,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对全国1/3以上在编在岗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培训,培育1万名以上业务精通、服务优良的农技推广骨干人才,招募1万名以上特聘农技员(防疫员)。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 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为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免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针对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研究制定差异化的信用贷款政策。积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支持农机具和大棚设施等依法合规抵押质押融资。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首贷”、无还本续贷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债券和股权进行融资。健全农业再保险制度和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2 金融支持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 以农业农村部推介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为重点区域,满足该区域内乡村休闲旅游经营主体融资需求。支持重点区域内的各类乡村休闲旅游经营主体发展田园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度假等多种业态,完善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聚焦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对乡村休闲旅游产业链上经营主体提供全覆盖、全方位、全链条金融服务。 3 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 健全县、乡、村寄递服务体系,补齐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农村地区流通体系建设,促进群众就业创业,更好满足农村生产生活和消费升级需求。分类推进“快递进村”工程,完善农产品上行发展机制,加快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补短板,继续深化寄递领域“放管服”改革。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