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罗振宇曾发下大愿望:跨年演讲要连办二十年。今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系列在国内已经7年了,也是最特殊的一场,最扎心的一场。
逃离35岁微信分付信用卡怎么提现出来微信分付如何提现出来

  跨年演讲不仅是老罗知识产品化的新形态,更是个人IP的重要塑造工具。每一次跨年演讲背后,都引领了相当时间内知识付费赛道的整体风格,无论是PPT风格还是语言话术,有些金句与定义,甚至会出圈成新的社会黑话。

  从这样的感知中出发,每场跨年演讲中的干货、案例都是知识付费赛道、互联网行业甚至整个社会业态的一面镜子,让聆听者们以两相比照。

  2022年这场跨年演讲里,有一句话让桃李财经感触颇深:“我40岁的大脑青春正好,为何说我35岁的肉身宝刀已老?”

  “35岁现象”,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是人生曲线的下行折点,甚至冠以危机的名目。罗振宇提出一个解题思路:“软技能”。

  到底,“软技能”可以成为解局答案吗?

  主笔 / 井寻

  文章架构师 / 丹丹

  出品 / 桃李财经

  【1】

  如何破局35岁危机?

  从「硬技能」到「软技能」

  先看一份调查报告。

  今年脉脉发布了一份《互联网人才流动报告2020》,19家互联网头部企业的员工平均年龄为29.6岁,其中最低的节跳动和拼多多员工平均年龄仅为27岁,最高的滴滴出行员工平均年龄为33岁。

  那么,35岁以上的互联网人都去了哪里?坊间的玩笑话是:程序员去开滴滴,产品送外卖,品牌做微商,公关卖保险,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互联网迭代速度快,传统行业可以成为避风港吗?并不。

  疫情黑天鹅情况下,宏观经济环境受到影响,更多35岁以上的求职者受到了冲击。甚至有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在某招聘平台35岁以上求职者同比增长14.9%,远高于35岁以下求职者。

  这些数字背后,折射出一个比较残酷的社会现况:本是互联网程序员职场生死线的35岁,逐渐成为大众中年职场危机的固定值。

  35岁,当很多人自我感觉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突然遇到这么一道人生大槛。有人形容这种状态,叫“干电池人”。就是电用完了,被组织当作一节干电池抠出来扔掉了。

  这不是一个小问题,按照最新数据推算,目前国内至少有2亿人口正处于35岁往上的壮年期。

  而这个壮年期,呈现出“死亡三角区”的态势。即体力、脑力、活力都已经开始下滑,并且整体职业发展成长的速度基本已成定局,但是家庭、职场的责任负担却在无限上升。

  如何接触这样的焦虑,如何破局?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可以吗?

  从个人能力上而言,无论是「10000小时定律」还是「5小时定律」,工作经验与职场时间的积累,赋予了这部分人群相当水平的「硬技能」,在更新速度适中的领域内,35岁以上职业者的「硬技能」是足够覆盖大部分高精深岗位需求的。

  但显然,「硬技能」解决不了35岁危机,毕竟有那么多的中年人出现在求职市场上。正如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说的那样:“35岁,不该用标准化、同质化的简历去找工作了。”

  换个思路,硬的不行,我们来软的。中年危机这一生活难题的正确解题思路,或许就是「软技能」。

  【2】

  软技能的定义:

  一种高维「价值」的实现

  什么是软技能?

  搜索引擎会告诉你很多解释: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公开演讲、专业写作、团队合作、数字素养、领导力、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管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等等...

  本质上,是囊括学习、创新、沟通、倾听、说服、自我激励、团队建设、时间管理等多种非技术性能力的综合,是一种个人高维价值的实现。

  并且「硬技能」和「软技能」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我们可以用对比的方式从四个方面理解:

  一个是组织要求,一个是自我要求

  硬技能是组织要求,胜任一个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硬性条件,是一道门槛,适配与通用是核心基建。

  软技能是自我要求,学习、创新、沟通、建设等等综合要求下,让自身获得成长突破岗位瓶颈、获得跃迁的顶层设计能力,决定你能搭建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