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婚育贷、延长产假、新增育儿假、二三孩夫妻所创企业可减免税……又一个省出台生育鼓励政策了!

  12月23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官网显示,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吉林“放大招”:最高提供20万婚育贷

  二三孩夫妻办小微企业可减免税

  吉林省人民政府网12月23日信息显示,近日,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指出,支持银行机构为符合相关条件的注册结婚登记夫妻最高提供20万元婚育消费贷款,按生育一孩、二孩、三孩,分别给予不同程度降息优惠。

  此外,方案指出,全面放开全省所有城市落户限制,省外户籍夫妇按政策生育子女在吉林省落户的,即可获得市民待遇。实施生育奖励政策。支持各地依据现行普通公办托、幼机构保教费收费标准,对按政策生育二孩、三孩家庭,在子女3周岁或6周岁前,给予一定比例的激励奖励,省级财政将根据情况给予适当补助。

  产假方面,修订完善产假等制度,在国家98天产假基础上,按政策生育女职工产假增至180天,男方护理假在15天基础上增至25天。选择有条件地区或企事业单位,率先实行父母育儿假试点,实施按政策生育的夫妻,在子女3周岁前,每人每年休20天育儿假。

  税收方面,减免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按政策生育二孩、三孩夫妻创办小微企业,对月销售额15万元以下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减按1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100万元但不超过300万元的部分,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出生率全国倒数第二

  10年少了300多万人

  方案提到,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吉林省既有生育率降低、老龄化加剧等全国人口发展普遍规律,又有自身特点和有利因素,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负增长”趋势,人口规模有所减少。

  七普数据显示,吉林全省总人口为24073453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减少3379362人,10年间减少12.31%,年均减少1.31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Wind

  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包括吉林在内的东北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人口)占比并不低。其中,黑龙江这一占比达到了66.46%,位居全国第7;吉林达65.23%,位居第13;辽宁达63.16%,位居第20。但这里面的一大原因是,东北的出生率很低,0-14岁人口占比低。其中,黑龙江0-14岁人口占比仅为10.32%,辽宁为11.12%,吉林为11.71%,在全国均处于后五名之列。

  据第一财经,从出生率来看,2019年,黑龙江人口出生率位列全国倒数第一,吉林倒数第二,辽宁倒数第三。

  全国多地出台生育鼓励政策

  自国家卫健委此前表示,三孩生育政策从今年5月31日后开始实施后,全国已有多地出台政策鼓励生育。

  7月28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并详细解读了攀枝花市《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文件指出,对按政策生育第二个及以上孩子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也就是说,多生一个孩子,3年可领取1.8万元的生育补贴。这是全国首个发放育儿补贴金的城市。

  今年9月,甘肃省临泽县成为全国第一个提出三孩家庭购房补贴概念的地区。临泽县对生育二孩、三孩的临泽户籍常住家庭,在临泽县城区购买商品房时给予4万元政府补助,在各中心集镇、屯泉小镇、丹霞康养村等集中居住区购买商品房时给予3万元政府补助。

  此后,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也发布相关政策,如果二胎家庭再次购房,可以通过出示户口本或者出生证明,享受每平方米200元的减免补贴,三胎家庭可享受每平方米400元的减免补贴。

  11月25日,上海浙江两地分别通过了《关于修改〈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以及《关于修改<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上海《决定》明确,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与此同时,女方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还可再享受的生育假,从原本三十天,增加到六十天。此外,还明确了,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夫妻,在其子女年满三周岁之前,双方每年可以享受育儿假各五天。育儿假期间的工资,按照本人正常出勤应得的工资发给。

  浙江《决定》明确,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在享受国家规定产假的基础上,一孩延长产假60天,二孩、三孩延长产假90天,自生育之日起按照自然日计算;不影响晋级、调整工资、计算工龄;用人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可给予其他优惠待遇。男方享受15天护理假的规定不变。

  编辑|段炼 易启江 杜恒峰

  校对|孙志成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