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庆伟

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打了一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控制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但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付出巨大代价的牺牲,有力扭转了疫情局势。仅仅1个多月的时间,全国疫情蔓延势头就被初步遏制,仅仅2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国本土每日新增病例就被控制在个位数以内,仅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我国已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如今,中国是最先复工复产、恢复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秩序的国家。

危机之中,中国多年建立起来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和公共卫生体系也经历了一次大考。

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表示,我们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疫情防控的战略性成果,这证明我国突发应急事件体系总体是有效的,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短板。

近期,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十四五”期间实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的目标要求,相关改革有了更明确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举措。

中国行动

临近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武汉是中国疫情的中心。

此前的2019年12月27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向武汉市江汉区疾控中心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随后,武汉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初步检测等情况分析,上述病例系病毒性肺炎。

但那时候没人会想到,这个病毒是具有极高传染性和致死率的新型冠状病毒,也没人会料到这场疫情会在全球持续一年之久,且至今疫情仍还未被彻底遏制。

2019年12月31日凌晨,国家卫生健康委作出安排部署,派出工作组、专家组赶赴武汉,指导做好疫情处置工作,开展现场调查,并于第二天成立了疫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与此同时,中国疾控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收到湖北省送检的第一批4例病例标本,病原鉴定随即开展。很快,2020年1月7日,中国疾控中心成功分离新冠毒株。

但也就在同时,病毒正在不为人知地在人群中肆意传播。2020年1月18日、19日这两天,武汉新增病例猛增,共新增新冠感染的肺炎病例136例。

“人传人”的消息,是1月20日被正式通报的。1月19日深夜,正在武汉实地考察疫情的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经过认真研判,明确新冠病毒已出现“人传人”现象。

1月20日,正在云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冠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制定周密方案,组织各方力量开展防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这一天,新冠肺炎被纳入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管理措施。

随后,中国作出了一个关键性决策。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立即对湖北省、武汉市人员流动和对外通道实行严格封闭的交通管控。1月23日凌晨2时许,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1号通告,23日10时起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

对一座有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而言,“封城”的决定并非轻而易举,但这是中国阻断病毒传播的关键一步。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也随即全面打响。

为了有效控制疫情,国务院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并建立了严格的疫情发布机制。1月23~29日,全国各省份陆续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级一级应急响应。1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时,疫情在多国已经蔓延。

疫情肆虐的速度还是超乎想象,以武汉为中心,各地确诊病例不断攀升。2月12日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这一天,我国新增确诊病例达到最高点,15152例,其中湖北省临床诊断病例13332例。

彼时,从2020年大年三十(1月24日)开始,国家医疗队“逆行”武汉、湖北驰援,他们也被称为“最美逆行人”。到2月份,国家卫健委已从各地和军队调集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和965名公共卫生人员驰援。抗击疫情的艰难可以想见。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驰援医护人员,无一感染。

在尽力挽救更多生命的同时,拉网排查、集中收治、清底排查三场攻坚战也在全国持续开展。

2020年2月19日是另一个关键节点。当天,武汉市新增治愈出院病例首次大于新增确诊病例数。这意味着,疫情蔓延势头被初步遏制。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由于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中央决定实施差异化防控策略。这一天,中央明确,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也是从2月21日起,各省份陆续调低省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逐步取消通行限制。

中国在抗击疫情上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瞩目。2月29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联合考察报告发布,报告认为,面对前所未知的病毒中国采取了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最积极的防控措施,尽可能迅速地遏制病毒传播。面对共同威胁,中国人民凝聚共识、团结行动,才使防控措施得以全面有效的实施。

中国之外,部分国家的确诊病例每天在以万人计增长。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新冠疫情已具有大流行特征。

但此时,在中国,本轮疫情流行高峰已过。3月11~17日,全国每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数维持在个位数。3月17日,首批42支国家援鄂医疗队撤离武汉。

离开时,把无数人从生死线上救回的医护人员泪目,称赞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而他们,最美逆行者,何尝不是最美英雄。

差不多从3月18日开始,疫情防控向好趋势更加明朗,“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成为这个阶段的防控重点。4月8日,武汉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这意味着,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被阻断。4月26日,武汉所有新冠肺炎住院病例清零。

历经3个多月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

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时强调,中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之所以能够有力推进,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对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4月29日以来,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境内疫情呈现零星散发状态,即便新疆、北京新发地等局地出现散发病例引起的聚集性疫情,也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时至今日,常态化防控还经受住了“五一”“十一”假期的考验,如今,新一年的春节又要来临。

钟南山院士日前指出,中国已经形成了非常有效、比较严密的防控,不会出现疫情之初病例大规模增加,但肯定会有疫情反复、散发出现的情况。

防控、救治两个战场

面对突发疫情,中国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

我国建立了集中统一、上下协同、运行高效的指挥体系,还构建了全民参与的严密防控体系,通过非药物手段有效阻断了病毒传播链条。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依法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其速度、密度、力度前所未有。

“实践证明,我国疫情防控得非常成功,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制度优势,只有这种体制机制才能让我们从容地应对灾难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防控专家组专家、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SICU)主任、著名重症医学专家李刚表示,人民群众对中央政府高度信赖,对防控工作非常支持,依从性非常好,这也是我国抗疫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医疗救治之外的战场,科研攻关也在与新冠病毒赛跑。遵循安全、有效、可供的原则,我国实施科研应急攻关,加快推进药物、疫苗、新型检测试剂等研发和应用。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曾表示,我国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病毒毒株,并向世界卫生组织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为全球科学家开展药物、疫苗、诊断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迅速筛选评价了氯喹、法匹拉韦、托珠单抗等有效治疗药物,以及恢复期血浆治疗、干细胞治疗等新疗法,建立了适合不同阶段患者的治疗方案;短时间内建立形成了核酸检测、抗体检测相配套的检测技术体系;加快疫苗研发进程,并行部署5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研究。

这其中,新冠疫苗的研发展现了大国担当。从4月2日批准第一个疫苗进入I、II期临床试验,到6月份批准三个疫苗紧急使用,再到7月份以来多个疫苗陆续到境外去开展III期临床试验,疫苗研发工作跑出了超常规速度。2020年12月30日,我国已有一款新冠疫苗获批附条件上市,另有4款疫苗处于III期临床试验,这些疫苗都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截至目前,我国已对高风险暴露人群和重点人群进行了450万剂次疫苗紧急使用和接种,经过严格的不良反应监测和追踪观察,目前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科技攻关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成为共识。据了解,未来我国将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研究论证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重大项目,支持协同开展重大传染病病原体溯源、传播途径、致病机理、防控策略、检测试剂、诊疗救治和疫苗研发等全链条研究。

改革将启

抗击疫情的这一年,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经历了一次深刻大考。

“我们用3个月左右时间取得疫情防控的战略性成果,证明我国突发应急事件体系总体是有效的,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短板。” 2020年6月,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曾如是表示。

彼时,马晓伟提出要在5个方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系的建设。而随着《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十四五”期间实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的目标要求,相关改革已经有了更明确的发展思路和重点举措。

日前,在《十四五规划建议》辅导读本中,马晓伟撰写的《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文章被收录其中,也可见这一改革的紧迫和重要。

马晓伟指出,加强核心能力建设应该在5个方面有所提高:指挥调度能力、监测预警能力、预防控制能力、应急救治能力和物资保障能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流行病学专家杨功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指挥调度能力,指的是政府部门的指挥领导,监测预警和预防控制能力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内容,应急救治能力是说医疗救治,而物资保障是保障能力问题。在遇到重大突发疫情防控时,这5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其中,在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方面,马晓伟表示,早发现是有效防范化解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的前提。要把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作为当务之急,着力完善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系统,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

日前国家卫健委下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的通知》中,关于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有更细致的部署。

《通知》称,国家与省(区、市)加快建立完善一体化的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平台,横向联通共享相关部门监测数据以及口岸异常症状送医、特定药品销售、冷链食品检测等多源数据,纵向贯通国家、省(区、市)与医疗卫生机构的涉及传染病相关数据,提高实时分析、科学研判能力。以呼吸道传染病为突破点,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

杨功焕认为,这个文件内容和目标都很好,但相应的配套行动也非常重要。

“因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各部门对数据的管控非常紧,几乎做不到数据共享。另一方面,要做到数据共享,涉及到的技术关键也很多。中国在2005年后,做了很大的投入来实现科技数据共享,医学和公共卫生数据方面,但效果都不理想。而且,涉及到的医院数据、实验室检测数据等,这项工作的难度是很大的,所以这个文件出台后,需要通过相应的配套措施让文件落地,包括资金、人力、技术的支持和保障等,需要多部门共同出台政策推动落实。”杨功焕说。

在提高预防控制能力方面,马晓伟重点谈及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他表示,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革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适应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等。

具体举措是,要完善公共卫生和卫生应急人才发展规划,健全人员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同时,适当扩大公共卫生专业招生规模。各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财政全额保障政策。

李刚认为,应该加强疾控部门的职能,提升其在政府决策中的话语权,特别是在疫情预警和上报方面加强疾控专家的话语权和决策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