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华民族迎来又一个历史时刻——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千年梦想,百年梦圆,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北京市委市政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首善标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春华秋实,不负耕耘。回望来路,砥砺初心。今起,北京日报推出系列报道,讲述圆梦小康的北京故事。

  延庆城区东南方向的山里,有个叫黄土梁的小山村。烈日灼灼,山谷里,玫瑰天竺葵、薄荷、金盏菊,花开正盛,香气袭人。

  谷继成扛着锄头,戴着草帽,站在山岗上眺望。眼前这片绿意幽幽的梯田,是这位北京农学院副教授最得意的“论文”。

  五年来,通过精准帮扶、发展香草产业,黄土梁村33户低收入户“脱低摘帽”,昔日穷山沟,变成今日“香草谷”。

  像黄土梁村一样,党的十八大以来,京郊大地上,一个又一个低收入村富裕起来。2020年,234个低收入村全部“脱低摘帽”。

  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不仅是因为“守着家门口,就能过上好日子”,还因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农村正成为充满希望的田野,更是干事创业的舞台。

  脱低致富一个都不能少

  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一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来到河北省考察,慰问困难群众,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彼时的北京,虽然已经没有了贫困人口,但仍有低收入村和发展落后村。“低收入农户帮扶”一直是本市的重点工作,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个都不能少。

  2012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及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的意见》,将2011年人均纯收入低于7750元的农户确定为低收入农户,将低收入农户数量超过农户总数60%的行政村确定为低收入村。

  四年后,本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及低收入村发展的意见》,调高“低收入”认定标准,将“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1160元”作为低收入农户的基本标准。

  精准识别,建档立卡。2016年,全市共认定低收入农户72632户,约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低收入村234个,约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

  精准帮扶,一村一户一策。扶持产业、促进就业、山区搬迁、生态建设、社保兜底、社会力量帮扶,“六个一批”分类精准帮扶措施迅速落地,一场“一个都不能少”的“脱低”攻坚战,在京郊大地展开

  梁家庄村,坐落在门头沟区最西部的大山中。村里人想进城,坐车单程得两个半小时。出村的土路,晴天一脚土,雨天两腿泥,土路两边的老房,破败坍塌,满院杂草。

  村里长大的陈诚毕业后,在石景山区的一家酒店工作,每年只回村三四次,“村里那个样,哪个年轻人愿意回去?”

  2018年5月,北京国资公司与梁家庄村“一企一村”结对帮扶项目启动,村里渐渐有了变化:17套房倒屋塌、野草丛生的闲置院落被改造成了精品民宿,古朴幽静、一院一景,成为“网红”打卡地。村里的路铺上了崭新的石板,路边砌起了花坛,挂上了红灯笼。2019年6月,梁家庄全部82户低收入户、137人稳定“脱低”,2020年,这些农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万余元。

  陈诚也回到了村里,做起民宿管家。站在观景平台上,俯瞰越来越美的家乡,陈诚感叹:“守着家门口,也能过上好日子,谁不愿回来呀!

  四年间,精准帮扶实现“脱低”的故事在京郊还有很多:深山里的怀柔喇叭沟门乡中榆树店村,依赖青山绿水搞起了乡村旅游,走上了生态致富路;延庆区刘斌堡乡下虎叫村将老宅盘活建起“山楂小院”高端民宿,32户低收入户全部“脱低”……

  2016年至2020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961元增加到17588元,年均增长18.4%,快于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1.2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低收入村全部“脱低”。

门头沟区梁家庄村闲置院落改造成了精品民宿。

  村里来了“第一书记”

  “脱低”仅是开始,增强村集体的造血能力,培育内生动力任务艰巨

  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十三五”以来,本市将发展产业作为“脱低帮扶”的根本之策,着力构建增收长效机制。

  从2015年开始,本市连续选派5批共1400名“第一书记”驻村,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第一责任”,以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为“第一保障”。

  一位位“第一书记”,成为村子的领头雁、村民的知心人、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他们不仅团结村民的力量,还将全市党政机关与“低收入村”紧紧联系在一起。

  2016年10月,北京农学院选派的第一书记李志敏到黄土梁村上岗时,常能听到村民的丧气话:“这穷山沟沟里头,要产业没产业,要人没人,能干啥?”

  李志敏没放弃,他请来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谷继成,钻进田间地头,测气温,分析土壤。他们惊喜地发现,由黄岗岩风化而成的黄色土壤,微量元素丰富,对于芳香物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能够生产出风味独特的原材料。

  听闻喜讯,种了一辈子庄稼的刘殿臣第一个“吃螃蟹”,把自家一亩地流转出来,金盏菊、天竺葵等香草试种成功,刘殿臣当年“脱低”。

  一传十,十传百,区里、乡里的各项政策支持也适时跟上,香草种植、提炼精油、手工制皂……黄土梁村成功蹚出了香气扑鼻的“脱低”致富路。

  房山十渡镇西太平村有92户、164名村民被认定为低收入农户。2019年起,房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干部黄悦恒来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因为要保护生态,村里的养殖业必须改变。黄悦恒借着政府的各种“脱低”政策,帮村里引来了多个项目,他号召大家修登山步道、建休憩观景亭、打造天池瀑布景观,准备让村民端起“旅游饭碗”。“刚开始,大家心气儿不高,觉得搞旅游不靠谱。”村里的老羊倌李树然说。

  眼见为实。黄悦恒带着村民到山东淄博中郝峪考察,看到同在深山区的中郝峪凭借山水特色风光,家家搞民宿、盖新房、开汽车,李树然很受触动,“这绿水青山真的是金山银山啊!”回京路上,他就做出“不再养羊”的决定,要利用自家三间闲置房办民宿,吃“旅游饭”。

  随后,西太平村“太平天池”景区顺利开业,头两个月,就为村集体增收68万余元。现在,西太平村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李树然也成了村里增收致富的名人。

  决不让保护环境的吃亏

  密云水库素有京城“大水盆”之称。南水进京前,京城三杯水,两杯密云来。

  2020年8月30日,在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字里行间,有牵挂更有期望。

  市委市政府立即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提出大力加强生态涵养区建设,完善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做实结对协作,决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年)》中确定的城市空间结构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这“一区”指的就是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区、延庆区,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自201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调研,要求“一区”要选择有利于生态保护的产业,走绿色发展、绿色富民的道路。

  2018年7月,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不是几个生态涵养区的事,而是全市共同的责任。”

  随后,《关于推动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城区与生态涵养区两两结对,优势互补,携手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了守好密云水库这一池净水,几十年来,密云一直控制着发展速度。密云高岭镇周宗强家距水库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周边没有大企业,就业机会很少,过去只能到果园里打点儿零工,一天收入百十来块钱。2019年起,周宗强成为朝阳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员工,他工作的地方距离北京朝阳站不远,坐上高铁,18分钟就能到密云站。“现在一个月能挣7000多元,跟城里人一样有五险一金。”周宗强开心地说。

  这得益于朝阳区与密云区的协作项目。朝阳区环卫、园林、市政、物业等城市公共服务岗位定向招聘密云库北农民,目前已有超过1000位农民和周宗强一样走出大山,实现稳定就业。

  潮白河对面的密云生态商务区里,朝阳与密云协作建设的多栋精品办公楼已陆续竣工,配套的共有产权房资源也正在探索两区共享。按计划,朝阳区与密云区还将研究建设高科技研发双创中心,共同孵化培育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环境保护等产业。

  其他生态涵养区也有喜人的变化——西城结对门头沟,设8亿元专项资金促绿色发展;东城结对怀柔,提供岗位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丰台结对房山,亮出京南旅游休闲名片;经开区结对平谷,每年亿元基金助力产业升级……

  以城带乡,16区共绘首都绿水青山图。

  乡村振兴造就“新农人”

  2017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发布。此时的京郊农村,在“脱低”致富的同时,正不断适应和服务城市发展需要,不仅丰富着城市居民的“菜篮子”,还丰富着市民的生活体验,乡村正成为首都发展的生态屏障、宜居空间、战略腹地。

  “顺丰来了,家里要发货的抓紧。”上午8时,平谷区刘家店镇北店村的大喇叭响了起来。果农们三三两两骑着电动车,把桃子从自家大棚运到村口揽收点,在这里,大桃被套上珍珠棉网、放进纸卡隔板、贴上电子单。黄昏时分,北京市民就能品尝到今年头一茬平谷大桃。

  平谷大桃新鲜甜蜜,但有“隔夜愁”之称,下树后极易腐烂,若销路不畅,桃农易受损失。

  2017年,平谷区委、区政府启动“互联网+大桃”工程,很多平谷桃农都成了“新农人”,通过开网店、发朋友圈、网络直播等方式售卖大桃,持续增收。

  “去年,我们日走单量最高为5.2万单。今年,销售旺季还没开始,就有好几天都突破了7万单。”平谷区商务局局长杨河清瞅着数据欣喜地说。

  平谷峪口镇还正在建设一座面积约500亩的“未来果园”,将用上“无人机”“采果机器人”等新设备,实现信息化管理,智能化、信息化、无人化的“未来果园”将扛起培育新型农民和新型农业的重任。

  借助世园会举办、北京冬奥会筹办,延庆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借助“冬奥、世园、长城”三张金名片,延庆打造精品民宿,推进全域旅游特色化、品质化,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发展,将“冰天雪地”“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近年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任务全面完成,“煤改清洁能源”工作成效显著,京郊大地上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

  今年3月,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召开,市委要求,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大力气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短板,把乡村振兴作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