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每个季度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都是重头戏,通常被视为下一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风向标”。

提现服务联系图片中客服QQ 咨询电话18052232749

 

日前,央行发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值得关注的是,与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去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比,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部分措辞上出现了一些细微变化,并有了一些新提法。《证券日报》记者邀请6位“首席”(包括首席经济学家、首席分析师、首席研究员),一起解读政策信号。

再次强调“房住不炒”定位

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

遵循“房住不炒”的指导方向,金融管理部门对住房金融持续保持严监管态势。今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这一方面延续了去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表述——“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但是,在有关“住房租赁”的措辞上,由去年四季度的“完善金融支持住房租赁政策体系”变为“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

实际上,今年以来,央行已经多次发声,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在1月份国新办举行的2020年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上,央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央行将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租购并举,因城施策,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稳妥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金融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3月份,央行在北京召开全国24家主要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时也明确提出,“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

“在‘房住不炒’定位不变的前提下,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稳定的重要性,房地产金融政策不宜急转弯,着重强调维持房地产金融政策连续性、一致性和稳定性。”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加快住房长效机制建设,需鼓励多主体供应、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一方面需要加快出台住房租赁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另一方面,也需满足企业和个人的相关金融需求。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房价和房地产贷款增速总体稳定。最近半年,各热点城市调控手段不断。在收紧房地产贷款之后,央行要“力挺”住房租赁市场。金融支持租赁,主要体现在信贷量和信贷成本方面,信贷支持未来将成为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的关键点。

观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

重点在价不在量

今年以来,低量滚动开展7天逆回购已成为央行的常态化操作,操作利率始终维持2.2%不变;每月月中开展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也未曾缺席,操作利率也维持2.95%不变。从流动性指标之一的DR007来看,其始终运行在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2.2%附近。这体现出央行货币政策既不松也不紧的稳健姿态,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精准性和前瞻性进一步提高。

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目前,人民银行逐步形成了在每月月中固定时间开展MLF操作、每日连续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的惯例,通过持续释放央行政策利率信号,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显著提高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效率。同时,人民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更加关注DR007等货币市场短期基准利率,并综合考虑现金投放回笼、财政收支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灵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和期限品种。

值得关注的是,央行在去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指出,“在观察市场利率时重点看市场主要利率指标(DR007)的加权平均利率水平,以及DR007在一段时期的平均值,而不是个别机构的成交利率或受短期因素扰动的时点值”。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重申,“市场在观察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时,应重点关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等政策利率,以及市场基准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情况,而不应过度关注央行操作数量,避免对货币政策取向产生过分解读”。也就是说,观察公开市场操作的重点在价不在量。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央行再次强调这一点的主要原因,或在于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引导市场正确理解央行政策信号,政策利率是市场利率的“价格锚”,市场利率短期波动多由特定因素触发,也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体现,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发生重大变化。

“短期来看,至少在上半年,MLF仍有望保持不变”,李湛表示,长期来看,若原材料价格上涨大幅度向下游传导,导致民生商品价格明显上涨,或者美联储提前加息,央行下半年有调整OMO(公开市场操作)和MLF利率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偏低。

“伴随着货币政策调控框架从数量型为主转为价格型为主,需要更加重视政策利率对于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以及调控的精准性和前瞻性,操作数量的指示意义下降。”信达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解运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年是否会调整OMO以及MLF利率,需要紧盯输入性通胀的可控性。如果大宗商品价格向下传导加剧,造成下游物价水平抬升,那么央行有可能会对相应利率进行小幅度调整。

今年一季度首次提及

夯实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基础

今年以来,美债收益率上升,人民币汇率持续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

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贬有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一季度,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有所升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贬值。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5713元,较上年年末贬值0.71%,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累计升值25.95%。第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化波动率为3.9%。

对于人民币汇率方面的表述,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延续了去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措辞——“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稳定市场预期,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及“夯实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基础”。

中信证券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夯实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基础,其一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汇率形成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这是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基础,也是人民币国际信用的基础之一;其二是要求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即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需要看到当前全球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环境后续逐步退出,可能造成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放大;其三是珍惜国内货币政策的正常空间、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其四是稳定宏观杠杆率和政府部门杠杆率,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当前,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非常必要。”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IMF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末,全球外汇储备构成(COFER)中,人民币占比2.25%。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主体的广泛使用,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而实现人民币作为国际信用基础的前提,一是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二是进一步推进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这样也能使人民币被更广泛的国际市场主体所接受,有助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