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重现 铺展绿色画卷——纵览太行山高速沿线生态文明
【沿着高速看中国】 光明日报记者 陈元秋 耿建扩 五月,行驶在河北太行山高速上,路两旁青树翠蔓,参差披拂,处处生机勃勃,让人陶醉。 太行山是华北平原的生态屏障,是石家庄、保定、邢台、邯郸、雄安新区等地的主要水源地,生态地位重要。历史上的太行山林木茂盛,同时也是海河、黄河众多支流的发源地。多年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曾经青葱荟蔚的太行山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地区一度“荒山无树鸟无窝”。 近年来,河北太行山高速沿线各地大力推进太行山造林绿化和矿山治理,多维度构筑生态屏障,一幅绿色画卷已全面铺展开来。 在太行山高速最南端的涉县西达镇,近千亩果树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而仅仅数年之前,这里还是西达石英砂岩矿的重点开采区。为达到推窗见绿的目标,涉县坚持生态立县,重点实施荒山绿化、生态廊道绿化、矿山生态修复绿化、经济林绿化、村庄绿化、湿地利用保护六大工程,推进全域绿化。 而在涉县以东不远处的武安市,九龙山矿山生态修复公园内的山坡上郁郁葱葱,点缀其间的三湖六潭六溪15个水系,如一块块翡翠,与片片绿色交相辉映。这个昔日矿渣遍地的黑色废弃矿,如今已成为当地的美丽花园。 自2017年开始,武安市将矿山生态修复和文化旅游相结合,高标准打造九龙山矿山生态修复公园。在关停“散乱污”企业、拆除违章建筑、整治渣山、填充废弃井筒的基础上,进行精细规划,通过填埋、重塑地形、覆土等措施进行山体修复,实施了地质灾害治理、造林绿化、水系疏通等工程,修复自然生态。 沿太行山高速往北,途经邢台市信都区前南峪生态旅游区,游客络绎不绝。“我们也曾经历过发展工业经济、污染环境的曲折道路,百姓腰包鼓了环境却遭受严重污染。”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坦言。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前南峪村男女老少一起治理荒山、植树造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这里的林木覆盖率已达90.7%,植被覆盖率达94.6%。 树多了,山绿了,前南峪村开始挖掘一条条山沟的经济潜力,引进果树新品种,调整种植结构,成功探索了“林材头、干果腰、水果脚、米粮川、林果山”的生态模式,全村共栽植果树29.64万株,人均210株,仅果品一项年人均收入就达6800元,前南峪村一条条山沟变成“绿色银行”。 今年的“五一”假期,井陉县共接待游客27万余人次,同比增长60%。其中,井陉太行天路、苍岩山、大梁江村等太行山高速沿线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这一切,都有赖于当地持续不断治理矿山,擦亮生态底色。 井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冀晋两省交界处,曾是全国最大的钙镁基地和煤炭交易二级市场。钙镁和煤炭产业的兴盛,也给井陉县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污染严重的时候,周边的庄稼和树叶上都是粉尘。”井陉县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刘国建说。 2017年,井陉县下决心对污染企业全面实现绿色转型,将52家碳酸钙企业压减为18家,并对关停矿山采用“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绿则绿”的修复模式,全面开展221处矿山迹地生态修复,因地制宜打造经济林、生态林和景观林,并集约优化打造“全生命周期”绿色矿山。 山,从满目疮痍变成了青山重现;人,从靠山吃山变成了爱山护山。同样的场景在太行山高速沿线各地不断上演。平山县按照“旅游生态化、生态旅游化”思路,实施水系治理、水源涵养,全县湿地面积达到8500公顷;开展太行山绿化和矿山复绿,全县林木绿化率达60.78%,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内丘县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持续加大对县域湿地生态资源的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初显成效。阜平县充分发挥“生态引擎”的强大推力,集中打造了天生桥景区、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云花溪谷景区、史家寨窑洞群等精品旅游项目,形成了“红绿结合、南北呼应”的大旅游格局。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成,太行山区已经打破屏障,实现互通,区域合作条件更加成熟。河北将加快发展太行山红色旅游、生态观光旅游、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山地运动旅游,重点创建一批高品质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努力将其打造成高质量的旅游产业聚集带。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4日 04版) [ 责编:丁玉冰 ] |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