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城,首都功能核心区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这里既有故宫、天坛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有北大红楼等诸多红色文化资源,更有星罗棋布、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美术馆、剧场。

近年来,东城区秉承“崇文争先”理念,下足“绣花”功夫,做好“文明”文章,努力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区,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为根基、为底色、为驱动的城市创新发展之路。

文化塑魂: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的北大红楼是新文化(300336,股吧)运动的大本营、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也是我们党的革命事业重要发祥地之一。

推门而入,百年前的室内布局依然清晰可见。办公桌上的笔墨纸砚像是刚刚使用过的样子,一本1919年的台历纸页已泛黄卷曲,时间定格在1919年5月4日。

以北大红楼为中心,东城区还有多个红色底蕴深厚的地标。

“东城区现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2处,其中市级及以上29家,数量居全市首位。”东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海英表示,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东城区宝贵的精神财富,东城区将用好用活区域红色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激发爱国情怀,感受红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今年4月,东城区推出《薪火传承——东城区党史游学地图》,按照内容、类别的不同,重点打造了“觉醒年代”“光辉足迹”“历史记忆”“文人志士”“日新月异”5条党史游学推荐线路,涵盖北大红楼等24处革命活动旧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运用“线下”游学、“线上”打卡等新颖方式,让广大党员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由东城区青联委员组成的铭记历史骑行队和薪火传承健走队,按地图指引分别前往老舍纪念馆、茅盾故居和“三·一八”惨案发生地,青联委员们通过参观展览、敬献鲜花、现场诵读经典文章等方式进行实地打卡寻访,感悟革命历史。“通过深入地、沉浸式地体验,可以让青年更好地了解党史、学习党史。”共青团东城区委副书记关丽丽介绍。

讲好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今年,东城区各中小学成立“初心100”红色故事宣讲团,集中开展“讲一个印象最深的党史故事”学习活动,把党的百年历史转化为青少年便于理解的小故事,树立从小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的理想志向。

文化铸城:修旧如旧再现古都历史风韵

沿东城区东四北大街一路往南,青砖灰瓦的传统建筑一路相伴。今年年初,崇雍大街中段的东四南大街、东四北大街综合提升主体工程完工,这条有着700多年历史的“银街”露出青砖灰瓦,再现“大市风采 京韵风貌”。

东四南、北大街一线,北起北新桥路口,南至干面胡同西口,全长2.74公里。从元代开始,这里就是商业中心。随着城市发展、业态更迭,东四南、北大街出现了风貌杂乱、人车混行等一系列城市管理问题。

去年7月起,东城区启动了大街综合治理提升。立足于整条大街“北古南新、多元并存”的风貌肌理,东城区下足“绣花”功夫,前期广泛收集了沿线历史、建筑等资料图片,其中还包括老电影等影像资料,以此为参考,严格落实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要求,与古建专家、文物部门形成联动,逐一对沿线447座建筑“把脉问诊”,科学实施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工作。

86万块老砖、18.2万块旧瓦,老物料还原了老城的景致,也见证了“修旧如旧”的匠心。在大街的整治中,还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我们根据专业房屋鉴定,采用掏换柱、落架、挑顶等方式,对沿线60处居民住房保护修缮,修复上下水、采光照明系统,增加双层门窗等,改善平房居民生活条件,让老街坊过上现代生活。”东城区城管委副主任王涛介绍。

与崇雍大街一样,有着近600年历史的隆福寺也在上演蝶变重生的故事,成为东城区乃至首都核心区的文化新引擎,铸就着老城复兴的金名片。

近年来,东城区将历史文化视作文明城市建设中最具特色、最具传承价值的元素,构建“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体”的整体城市意象,扎实推进老城复兴,全面扮靓文明城市底色。

去年,东城区发布《贯彻落实“崇文争先”理念 进一步加强“文化东城”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将“崇文”作为发展的实施路径,为城市建设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与精神支撑;以“争先”作为发展的价值目标,坚持文化赋能,以文化塑形象、增动力、提品质,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城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传承文脉、保障民生、创新发展,东城区“崇文争先”的探索持续发力,老城复兴的画卷将愈加韵味悠长。

文化惠民:腾退空间让居民有更多公共文化场所

朱漆大门内,两进四合院古色古香,青砖灰瓦的中式建筑由回廊相连,大大小小的21个文化活动空间错落有致地嵌入地上一层、地下三层的院落中,这就是景山街道市民文化中心——“美后肆时”,这也是北京老城区最大的基层公共文化场所,总建筑面积达5411平方米。

美后肆时,寓意“四时更迭,美好永不间断”,“让每个人‘在小院里看大北京’,尽享欢乐时光。”运营方优和时光负责人卢秋平说。

每周日上午10点,家住东四六条、65岁的杨光毅老人都会来这。在美影馆,他喜爱的导演李欣从幕后走到台前,开设关于老北京影像的讲座,让老杨和不少胡同爱好者着了迷。

丰富的活动和优美的环境,美后肆时让全年龄段、多类型的居民,都能在这里享受快乐时光。

成果共享,让市民得到更多实惠,这正是文明城市创建出发点和落脚点。美后肆时所在地原是地铁8号线盾构工程用地。“2019年工程腾退后,如何用好这块‘宝地’,成为景山街道的重要课题。”景山街道工委副书记张艳姣介绍,经过前期调查,完善老城的公共文化功能成为绝大多数居民的共同需求。于是,一个大型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应运而生。

政府购买服务、专业第三方运营,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最新实践,东城区将推广美后肆时经验,全区17个街道将分阶段实现公共文化空间社会化运营,让居民在家门口感受文化之美。

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如今,这里正成为“戏剧之城”“书香之城”“博物馆之城”“非遗之城”“中医药文化之城”……一个个文化惠民工程,为东城居民带来了幸福感。